当老师的第一年带着一群只比我小三岁的学生去实习,当时经常在工作间隙聊天(那时候代沟还没那么深,嗯)。我到现在都记得有个小姑娘跟我讲她花了很大一笔钱去学英语口语,父母不同意,但补习班的老师说,你这一生都在听父母的,为什么不能有一次听自己的,勇敢的做自己。后来怎么说也都一个孩子,又是学习,也不是什么坏事,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小姑娘觉得做了回自己,感觉很棒。再后来她毕业了,我也辞职了,几年过去不知道小姑娘的英语学得怎么样了,不过这样的故事我却又遇到了许许多多次。
我00年的小室友问我,要不要放弃去澳洲学习的机会,跟那个印度叔叔在一起,我支持她父母,反对他们在一起,她说你们都阻碍我做自己,阻碍我追寻我的心,然后吼了我。朋友们的朋友们想出国,有的想去澳洲,有的想去美国,有的想来新加坡,感谢大家瞧得起找我咨询,有的我支持,有的我反对,得到支持意见的觉得我支持他们做自己,得到反对意见的觉得我反对他们做自己(还好大家不熟,不然也会吼我了……)。包括我自己,出国之前有段时间压力很大,人压力大的时候经常情绪不稳定,做出一些非常不成熟又令人后悔的事情,比如我曾经对我爸发脾气说是你让我辞职的,是你支持我去进修的。其实,谁也没让我辞职,是我自己辞职的。以我当时的情况,做父母的出于好意给我个意见参考,做决定的依然是自己。只是当时的我,对自己辞职出国的决定并没什么自信,内心焦虑又恐惧,特别想甩锅,想说都是别人撺掇自己做决定的这样好像自己就不用负责了一样。
我们经常说别人左右了我们的选择,无非是偶尔这个决定的成本是自己负担不起的,得不到别人支持,不能达成自己的心意;又或者这个决定的结果是自己负担不起的,得不到别人共同承担,不敢自己走下去。可无论如何,别人都是参考意见,最终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做的,只是在既定条件下我们可以做的那个选择可能没那么好看,有点无聊,不酷,没那么让人羡慕罢了。可是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只能在既定条件下做选择。得到资源支持或者风险共担是要感恩的,而且应该是不遗余力做到最好,毕竟支持和信任都是奢侈品,不能辜负;得不到的也真的是一点怨言也不该有,毕竟在既定条件下也可以有最优解,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拓展自己的世界版图。除此,在决定前,我觉得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到底是在follow自己的heart,还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或者逃避现实,或者想甩锅……
我一直很佩服我爸妈。润土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几乎都在想成本是否可承担,风险是什么,最坏的结果自己是不是能承担的起;麦苗在我眼里就是个实干家,就是既定条件下努力寻找最优解的人的模范,很勇敢的承认并面对现实,总在想办法把事情做好。他们活得很实在又很投入,有勇气又有担当。虽然麦苗经常说他们这也是没办法,生活逼出来的,还经常劝我别给自己太多压力,没必要,我还是很希望自己能多吃点苦(虽然一点都不苦),活得实在点儿,多长点儿本事,多努力点儿,多点勇气与担当。麦苗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我无时不刻在感谢父母能让我站着说话,我只是想站得更稳稳,能跑能跳。
2019年,希望自己实在点,勇敢点。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还是继续努力,感谢支持自己的人,珍惜肯与自己共担风险的人,即使什么都没有还有个努力着的自己不能辜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