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活着》终结篇——从绝望到希望,文学的力量

《活着》终结篇——从绝望到希望,文学的力量

作者: Rebecca霏 | 来源:发表于2024-05-05 05:37 被阅读0次

    昨天看到一位书友分享《活着》中的爱与善,我十分佩服其在读文学作品时,对故事之外的深度思考,也受其启发,打算从作品和写作这两个角度,书写自己的思考,为《活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画上圆满的句号。

    【PART01】作品角度

    【01 活着的目的】

    福贵刚败完家产的那个清晨,他迷迷糊糊地走到城外。书中这样描写他的状态:

    “我想拿根裤带吊死算啦。这么想着我又走动起来,走过了一棵榆树,我只是看一眼,根本就没打算去解裤带。其实我不想死,只是找个法子与自己赌气。我想着那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对自己说:

    '算啦,别死啦。‘

    这债是要我爹去还了。一想到爹,我心里一阵发麻,这下他还不把我给揍死?我边走边想,怎么想都是死路一条了,还是回家去吧。被我爹揍死,总比在外面像野狗一样吊死强。”

    “我想着那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一语道破福贵遇到困境时的智慧——“死”是最简单的逃避方法,可即便没了命,该还的债仍逃不掉。世上之事无路可逃,唯有坚强的活下去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

    ”被我爹揍死,总比在外面像野狗一样吊死强“,这句话虽然离不开”死“,却反衬出福贵心中对生命的珍惜。他想找办法解决自己创造的麻烦,哪怕这个办法是“爹变卖掉全部家产”,哪怕代价是“被爹揍死”。

    后来,福贵在战场经历九死一生,在亲人离去后仍独身坚韧的活着,靠得仍然是内心强大的、活下去的信念。正如他在听说春生自杀时说的那句话:”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活着,原是一份对生命的珍惜和执念。活着的目的,也许就只是简单的“活着”。

    【02 爱是生命存续的力量】

    有庆死后,家珍有一阵子看上去已经不行了,医生诊断:脉搏弱得都快摸不到,也因此下了判决令——让福贵准备办后事。

    福贵虽伤心,却觉着死后不能亏待了家珍,四处筹钱为家珍在木匠那儿打口棺材,凤霞知道后,怎么都不相信家珍会死,书中这样无声的描述凤霞坚定的信念:

    “回到了家中,凤霞还拉着我的袖管,她推推家珍,家珍眼睛睁开来。她就使劲摇我的胳膊,让我看家珍活得好好的。然后右手伸开了往下劈,她是要我把棺材劈掉。”

    从后文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家珍真的好了、能自己坐起来了,以至于福贵激动得忘了凤霞听不到,对凤霞说:“全靠你,全靠你心里想着你娘不死。”

    直到凤霞生子,大出血死亡,不到三个月家珍才跟着去了。如果不是凤霞的执着、家珍对凤霞的牵挂,家珍也许活不了那么久,她对世间仍有牵挂,她担心女儿怎么办?这份对孩子浓烈的爱,让她在生命即将散去之时,再获力量,重获新生。

    一个人安静下来时,我也会想人为什么活着?难道不是这份亲人间的牵挂让我们割舍不下?他们是生命的力量源泉——因为爱,所以倍加珍惜活着的希望。

    【03 视野的局限】

    有庆的一生是短暂、充满遗憾的。可是,我认为最遗憾的,是在有庆发现他对跑步的热爱,以及受到体育老师认可、认为自己有新的发展机会时,福贵说的那段话——

    “你给我、给你娘、你姐姐争了口气,我很高兴,可我从没听说过跑步也能挣饭吃,送你去学校是要你好好念书,不是让你去学跑步,跑步还用学?鸡都会跑!”

    这句话一下子浇灭了有庆的梦想。也许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谁曾想到跑步也能有出息?谁不是唯读书有用论?

    可是,现在我们回过头看,却能看出个人视野、教育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优势,除了读书,运动、音乐、手工,甚至做生意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未来长久的成长道路。

    相比于读书,对孩子的理解、认同,发自内心的关心,照顾好自己、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也许是家庭教育中更加重要的命题。

    【PART02】 写作角度

    【01 确定自己的复述风格】

    在复述《活着》时,我曾尝试像其他书友,以时间线的方式复述,可写了两篇,却像白开水般平淡无味。

    然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要复述?我读写经典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自问自答,我找到了答案——

    人性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渴望复述人物故事,来经历书中人物的一生,像演员一样用一辈子过几辈子。

    自此,我确定了自己的复述风格——以人物为抓手。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还需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补充书中没有、全凭自我想象的细节,这便是我的微创作了,而正是这样的微创作让我感到惊喜——不是复述,而是过不一样的一生。

    【02 扔掉“偶像包袱”】

    这里的“偶像包袱”当然不是真的偶像包袱,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文字还没写出前,思路就开始蔓延——

    读者会怎样的评价?这么写是不是太口语化了?文章有没有逻辑?

    想太多的结果,反而是“不敢写”、“写的慢”,直到有一天,我决定抛掉“偶像包袱”,管它写成什么样,一篇文章才得以出炉。

    现在想想,“偶像包袱”大可不必,不仅是因为我当然不是偶像,没那么多人关注(完全是自恋惹的祸呀!),更重要的是只有下笔、不断练习,文字才可能精进。

    我想起,最开始复述文学作品时,我只能做到仿写,追求语言的艺术美,后来慢慢的开始写故事(基本是抄),再后来开始通读整本书,以人物小传的方式写,现在不仅关注作品本身,还会去了解作者……

    由此,可以看出写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日精练、水到渠成。写作这条路,大概只能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当个实战派了!

    【结语】

    《活着》这本书写到这里,也将告一段落了。谢谢小说中人物带给我的启迪,让我带着对生活更深的热爱继续前行。谢谢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书友们智慧的碰撞和自己不断的尝试,相信一直这样前行下去,我的心会越来越“海纳百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终结篇——从绝望到希望,文学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ck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