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今日分享
9种中国家庭典型的界限不清的情况
一、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二、家庭中有一个过分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实际上也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妈妈,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三、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爸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有学习是被中国家庭谈论最多的事。
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论的,比如说性,这是话题被高度限定的一个。
如果爸妈把自己内心处理好,
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
四、过度象征化
钢琴是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
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学钢琴学技能也隐含着一些攀比的需要。比如,家长们谈起孩子,总能优越的说出自己孩子的各种外在优秀之处。
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
过度象征化、盲目跟风、追求表象——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
五、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
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会先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用背景挡在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
六、用工作逃避家庭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和伴侣忽略了。
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
家庭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很容易展示最真实的自我。如果家长经常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
当一个人不想处理自己的问题和面对自己无能的部分,他就会找更轻松的、更容易的方式逃避。
七、家庭角色模糊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爸爸在家庭里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基本不参与孩子的成长,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
一方面是一个普遍性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很多男性,内在还未长大,不愿意承担起丈夫、父亲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妻子呼应的创伤模式创造了这样的家庭。
爸爸的缺席必然会让妈妈又当爹又当妈,并且将缺失连接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女孩子就会显得有点独立强势;男孩子则又是“妈宝男”,继续复制这样的家庭模式。
八、隔代卷入、越位进入家庭
因为一个家庭的父母内在都有很多没处理的问题,也由于自己的内在没有长大,没有“断奶”,所以他们会有意无意的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入家庭,这就是关系入侵。
这样做,能够稀释家庭中新父母、夫妻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三代人像一锅粥一样在一个小家庭里混乱的煮着。
结构式家庭治疗非常强调:
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轴,
不管怎么样,要把这个轴守稳、守清楚,
只要是这个轴在,
这个家庭的根基就没有问题。
解决中国家庭问题的一个核心是:巩固夫妻联盟,一起抵御“外敌”。单从这个角度来做,一个家庭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九、功利化的关系与爱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
不是因为你是谁,也不是你拥有了什么。
功利化的爱,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
这种有条件的爱、功利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