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哭千家闻战伐

作者: Gaisy | 来源:发表于2018-10-01 14:15 被阅读0次
    野哭千家闻战伐

    文/gaisy

    一.天崩地解

    近来某天晨起,一念生,突然想看别人给我推荐的《野哭:弘光列传》,于是便买了电子书,几天下来,终于昨晚熬夜到两点看完。然而并不过瘾,想买纸质版,京东无货,当当无货,淘宝上全是盗版,美其名曰:全新影印书籍。最后在亚马逊上下了单,需要四到六周才能发货,希望能够是正版。

    大明王朝国运自万历年开始便走下坡路,终究逃不过君主专制政体的老路子。兴盛则衰,衰亡则由另一家姓氏取而代之,登上九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秦朝以来便是如此,换汤不换药,持续了两千多年。

    近来脑海中常浮现四个字:天崩地解。 此四字出处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在《野哭》中,李洁非多次引用。 这四字形容大明陷亡,朝代更迭再合适不过了。

    二.历史的误区

    不管是以前粗读明史还是看历史类电视剧,或者上学所读历史课本,早已有一个认知:在1644年4月25日,满清入关,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这个悲情时刻,天崩地解,明朝亡了,似乎这才是名正言顺的一个朝代灭亡应该有的结尾,合乎剧情发展。中国的古典电视剧大多喜欢如此收尾,如周灭商,商纣王自焚而死。特意在网上检索了一番,各种网络媒体上也是如此示之大众。 若果真如此,满清就此实现大一统,似乎创伤也会小一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读到《野哭:弘光列传》,再回过头翻阅其他相关书籍,才发觉真相。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一干大臣南逃,国不可一日无君,此乃头等大事,以马士英为主脑与四镇总兵,拥立福王世子朱由崧为帝,号弘光。和朋友说了这个事实,问了我一个问题,也是我同样觉得必要的,就是弘光朝是否存在完备的政府机构,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必要的问题。当然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有新君,朝堂一班大臣理论上也能各司其职,虽则北方战线全面崩塌,损失惨重,但是如果上下一心有效运筹还是能够抵抗外侵,所以说从国家机器的零件完备来看,大明王朝依旧存在。然而王朝由盛转衰,逐渐锈蚀非一日之功,想要拯救也非一人,一日,一年,可以达成。弘光朝便是如此苟延残喘八个月,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强攻。清军南下,南京城门大开,朱由崧出逃被俘,朝堂瓦解。认同李洁非先生的观点:明朝灭亡的节点至少是在1645年弘光朝灭亡。

    三.龙床上的木偶

    说起皇帝,都会想到天授神权,真龙天子,九五之尊,食物链最顶端的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动辄抄家灭九族,一声令下,千家万家妻离子散,说是老百姓的天也不为过。先不论弘光帝朱由崧是否有政治大才,是否有救国救民于水火的抱负,而要看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是否需要一个励精图治集权于一身的皇帝。崇祯的死,对于臣民来说,无异天崩地解,此时迫切需要一个皇帝来作为朝堂最高象征,但也就仅仅是止于此而已。尽管朝堂之上不乏忠义之臣,奈何权力集于东林党人马士英,阮大铖之手,一个是贪庸误国,一个是贪奸误国,上而谄媚,下而打点压迫。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弘光帝便是“庸”,谈不上恶。纵情酒色,然后在梨园听听戏,纵有抱负,也无力施展。

    古今人谈史,总喜欢把国家的腐败,王朝的灭亡归咎于某一位皇帝身上,实则不然,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并非一朝皇帝才突然出了各种问题,而是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最终爆发。而且朝堂上的权力机制也并非集于一人之手,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竞争,一直便是默默地存在。而明朝又是言论最为自由的时代,言官不怕打板子,以身相谏,以死相谏。 明朝的文臣也是有一怪癖,动不动就请辞:老板,我无能,所以我要回家养老去,请放行。有时一言不合,多位大臣请辞,请辞的理由也是有很多种。在明朝官场混迹几年,如果没有请辞几次都说不过去,有时候皇帝也颇无奈,明知故意威胁,假情假意,还要出言安慰一番:您德高望重,是朝廷肱骨,国之栋梁,大明不能没有你,不要辞职了继续为国为民效力吧。所以,如果说要把明灭亡归咎于崇祯,或者朱由崧,那就没什么道理了。而且前朝历史基本上都是后朝所编撰,通常来说都会前朝末代皇帝如何暴政,民不聊生,己朝开国皇帝应天命而生,出生时真龙之象,广而告之,以突出取而代之是天意授之和正统性。我想说哪来那么多噱头。

    四.夕日两京

    对于明朝来说,最重要的两座城市莫过于北京和南京了。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取得胜利,登基为帝,建都南京,年号洪武,诸子封王,燕王朱棣封地北平,也就是北京。燕王造反成功后迁都至北京,仍保留了南京的政治机构,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两京制度。但是从政治地位来说,南京比不上北京,同等级别的官员,比如南京兵部侍郎的权利,地位远比不上京师兵部侍郎。

    似乎是宿命,大明王朝起于南京,在最后没落的时候又回到南京。可以说,北京和南京于大明重要性恰如日月。现如今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国际一流的大都市。强有力的政治声音传到国内,传到国外。而南京已经丧失了其政治军事地位。

    多次去南京,找朋友也好,纯粹游玩也罢。总有一点希冀,妄图去找寻一下明朝在这个城市留下的痕迹,结局是难免有些失望。和朋友一起游玩明故宫,只是剩下一片废墟,朋友对我说,看那些残断的石柱,就是以前经历炮火留下的痕迹,经过满清,太平军等多次破坏,如今已是旧貌全无。再讲一个小故事,和朋友乘滴滴闲聊,我说想去看一下中山陵,网上看到因为宋美龄喜欢法国梧桐,于是在蒋介石下令在山上种了很大一片梧桐,我说我想去看一下。 结果滴滴司机说:南京不都是梧桐吗?满大街的梧桐,到春夏之际,一直飘梧桐絮,烦死了。 确实如此,我和朋友都笑了。

    五.民以食为天

    思索良久,本来不想写这一章。因为怕自己写的不清楚,但是后来还是打算记录下来。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表象归咎于两点。一点是满清入侵,第二点便是农民起义,我更愿意愿意谈谈后者。 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在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下,其实真的很听话,底线很低,无非就是有饭吃,能吃饱饭,这是底线,如果说凭自己的劳动底线都不能达成,那还怕些什么?前一段时间读王阳明传的时候,有一则事例。王阳明出任两广巡抚,在任途中,遭遇土匪,凭借才智大胜,匪寇派人求和,结果全是一帮妇孺老残,为何为匪?皆是吃不饱饭,当时读到这里,感慨良多。明朝朝税赋和徭役繁重,或者朝廷贪官遍野,亦或是地方大员不做实事我不想讲那么多。我只想讲一点,从王阳明的学术理论上来讲,心既理,能吃饱饭便是农民的道理,若连这一点都不能保证,那么农民起义或者落山为寇偷抢劫掠我也觉得理所当然。还有杀妻食子背反人伦之事,虽然心中鄙夷,深恶痛疾,但是未生在那个时代,未有过那种处境体会,也无法多说些什么。

    我更想问大家的一个问题,也常常自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这代人赖以国家强大,科技发展,不会吃不饱饭,那么我的底线是什么?我们的底线是什么?还是我们已经没有了底线?

    六.士为国死

    满清南下,南京投降,大明失陷。徐汧悲痛难当,写下遗书于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而死,郡中赴哭者千人。徐汧之死,为明末士人起了一个典范,后赴死者多人,徐汧死最先,若为之倡。我以前把徐汧这一类人归类于读书人,后来我觉得归类于“士”更为恰当,国家养士三百年,临难然,若此三纲绝矣,若为之我必死之。

    中国历来不畏赴死之士比比皆是,一代一代传承,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先是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又有屈原自投于汨罗江,亦有王国维投于颐和园昆明湖。在文革期间,信念失格,人伦理法崩坏,一大批读书人如傅雷夫妇,老舍等也从容赴死。千古艰难,唯有一死尔,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野哭千家闻战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ji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