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肉之宴
出门向左拐便是——跨出铁门前,还记着主人的叮嘱——多点蔬菜,今天不吃肉。
不吃肉呵,真好。总觉常徘徊于肉与竹之间,叹息着,叹息着,两难全,两难全。何以做到不负肉与竹呢?倏然记起不久前某日,一友人发说说——
宁可食无肉。
我接:不可居无竹。(这两句,谁说的呢?)
两日后,另一人接:无肉使人瘦。
看着,不禁莞尔,这人真有意思,考我呢。该怎么回答呢?有了:
无竹使人俗。
点击发送,会心一笑,继而等待着,期待着,幻想着,然后,还是没有然后了,下文不了了之。看来竹子的事,须得找对人才好聊,刘禹锡最懂此点。
(今日突然想知道前两句是谁说的,百度之后,原来是东坡居士的诗。我同另一个人所对的句子,恰好是诗的后两句。我是真没有看过东坡那首诗的,只听闻无肉与无竹之说。
是以,当看到那人说无肉使人瘦之后,觉得那人非常有意思,好像在给我出题等着我回答一样。可笑我还为自己的回答高兴了好一阵子呢。不知那个出句子的人是否也和我一样呢?若是,那可真有意思了;若不是,那我只好一个人意思意思了。)
摆摊卖菜的大妈呢?右边倒是有卖西瓜的大爷。左边,左边无人,无人摆摊。可能要走一小段路吧,不然,主人就不会劳烦我跑腿咯。走过尽头拐角之后,左边红墙里面,突然传来一阵阵口号声——一,二,三,四;一二三——四。音之长短强弱恰到好处,有点味道,只是声音未免稚嫩,是学校到了。这里的校门已改了方位,此前川流不息之景象,隐隐随校门易位而移位。也许是出门时间不巧吧,总有踽踽独行之感,在这条走过多次的马路上。
又看到那个曾经熟悉的门了,常怀疚于自己的不辞而别。可若再次选择,还是会离开的——为何非要被资助的孩子给资助者打电话,写感谢信呢?资助者只要知晓自己所资,全用于被资助者足以,何必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打扰,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呀。最好的做法是不让孩子知道自己被资助,(不知道让孩子知道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揭伤疤,)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成长下去,该懂得了,自然便懂了。
门里面的事,算是路上的一个热闹吧,停停就可以了,转身之后,亦不必怀念——这一路下去,还会有很多热闹等着呢——何时,才能不会去凑热闹呢?
迎面而过的是两个少年,初中生吧。一身黑衣短裤,冲冠黄发,单只耳钉,嚼着槟榔,矮的那个稍前一点,两人似两条平行线,却又让我发现了其交叉点——这两少年挨近的手腕,被一条橘红色麻线(好像是的,没看清楚,毕竟只一个照面)连着。还是不打量了吧,省的再看出点儿什么事儿来。竹林七贤也算是当时之世的一种非主流了吧,可观今世之非,乃不堪入目之非,风吹便散。遇上此种热闹,我只会离的远远地。
路过一家干洗店,内里坐着一个人,一袭亚麻无袖素衣,发欲及腰,拢成一束垂于身后。正侧身同另一人交谈着,笑靥如花。店里挂着的衣服,与她谈笑的人,正在吃饭的店主,还有一位路人,似与她格格不入——一路上,总归有了一点惊喜。取了包裹(刚好顺路)再次路过时,人已不见——不入格格比格格不入要好一点。然,最好还是表入,心不入吧,或已不入到入,入到不入。
菜还是要买的,前文所云,乃是买菜之附属品。其实这个时候出门,不是买菜的好时机,店里陈列的,皆是别人挑拣所剩之货。草草买了几种蔬菜,提着出了店门,安心回去交付主人。之后才知道,原来出门往左走,第一家店铺便是卖菜之所,可笑几次路过,竟没发现。定向思维害人不浅。
有人说,追求卓越,成功会在某时跟上你的步伐。我说,出去买菜吧,买回来的,肯定比手里提的菜要多。
今天不吃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