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浓)
“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想你才更加寂寞。思念的感觉如此之重,是因为想你太深……”
人之为人,难免七情六欲,思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情感的需求,是人类固有的最基本需求。
1.未得到和已失去
有人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感情,究竟是“未得到”还是“已失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答案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未得到”。
有俗语为证: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的。
有人则念念于“已失去”。
美好回忆如昙花一现,乍现的绚烂夺目抵不过瞬间流逝,似握不住的流沙令人惊叹令人心痛令人心碎不已念念不忘……
因为孤单而感受到心灵孤独,更因为心底里开始的在乎和爱,而感受到加倍的孤独。
相对于“未得到”来说,“已失去”反而更令人难以忘怀。
未得到,只能说,你会对那份情有渴望,永远保有想要得到的热切和希望。
但是对已经得到却失去了,则让人心有不甘而魂牵梦萦。
对情感的需求是人类固有的最基本需求。未得到,只能说,你会对那份情有渴望,但是对已经得到的却又再失去,则让人心有不甘念念不忘。
但是,我们却在时间流逝的长河中,一再的失去。
失去了,从前车马很慢的时光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冷冰冰的屏幕。
我们享受了高科技,还是高科技剥夺了我们的情感?高科技改变了你我的感情,还是你我改变了世界的关系?
2.高科技与情感剥夺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家没有那么多机会将精力投入手机屏幕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用心的。
然后,我们创造出来高科技了,我们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通过科技将彼此的亲密联系给分开。
所以,我们认为是高科技的存在,自己才被剥夺了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了孤独和情感饥饿。
实际上科技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根源还是在于我们自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需要感情来维护的。
很多时候,拘泥于形式的情感表达淡漠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就像我们刚刚经历的2021年春节拜年短信,内心里,我们只想联系那些想联系的人,但是又不得不联系那些不想联系又很重要的人。人毕竟不是孤立于世,还需要维护关系。
忠于本心的意愿去维护关系,那就叫情感维护,违背意愿去不得不维护的关系,反而衍生出热闹背后的孤独。
“情感的剥夺程度并不是由想要多少或者得到多少来单一决定,而是两者共同决定的”。我们需要考虑并比较两件事儿,那就是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的数量和已经得到的东西的数量。
这也可以说明了,为何我们会感恩于陌生人的一点点关爱,却对身边人的常年关怀视若无睹。
或许因为,我们对亲密之人的期待值过高的缘故。当我们想要得到的数量大于我们实际得到的数量,我们就感觉情感被剥夺了。这种被剥夺的情感造成了“情感饥饿”。
每当节日我们讨厌那些短信的轰炸,但是当我们被排除在群发短信之外时,我们的归属感,个人的控制感,自尊或者存在感,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情感饥饿”。
正如书中所言,社会排斥产生的疼痛感与身体受伤引起的疼痛感相似,这一点很重要。情感饥饿与与饮食饥饿一样,断开与周围人环境的联系,也会导致健康状况不佳。
从心理上来说,孤独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从认知方面来说,孤独会削弱思考能力。社交方面,孤独则会影响社交的幸福感。
对于感情丰富之人,情感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因为他会敏锐地捕捉到情感的慰藉。
当你遭受很大的压力,心情沮丧,也许身边人的一个安慰式的拥抱,就可以让你缓解不少。
这样看来,做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会让你的心理更加健康,而那些与周围的人很少产生互动的人,就会居于孤独的状态中不能自拔。
作者科里在本书中指出,现在的离婚率攀升,跟婚姻内的情感剥夺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得不到伴侣足够的爱和感情会让你考虑结束你们的关系。另一方面,如果你们的关系陷入困境,即将走向破裂,你的伴侣可能就不会给予你你所需要的感情。因此情感剥夺和关系紧张,二者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作用。
与社会脱节的人也有其他的社会功能缺陷,他们不太慷慨,也不太愿意帮助别人,当你们感到被排斥,他们变得不怎么愿意合作,不愿意付出时间,不愿意帮助那些遭遇了不幸的人。
就像那些遭受欺凌的人,他们在一起被欺凌,被忽视,会对受害者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让人没有归属感,被排斥是令人痛苦的,以至于被受伤害的人会因此做出极大的改变。
但同时孤独并非一无是处。对那些深受孤独困扰,在外人看来他很孤独,但是他又享受孤独的人来说,那些人和社交能力强的人相比,与社会脱节的他们也并不逊色,他们聪明、有吸引力、学业成功、经济富裕。
人为的孤独与爱的表达方式
有的孤独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孤独,有的,却只是在外人看起来的比较孤独,其内心却并不孤独,反而很享受这种无人搅扰的孤独。
还有一种孤独是人为制造的孤独,在两性关系中一方可能会因为忽略另一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隔阂。
第一是,感受不到爱。第二是,想要更多的爱,也就是你想要的比你得到的要多很多,结果不尽人意就会感觉孤独。第三是你不认可对方给予你的爱。
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错,在很多关系中,人们尤其是女性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没有意识到或者不重视其内心已接受了对方给予的这份情感并熟视无睹。
书中讲到:肖恩去世以后,迪安才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她对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认真的自我反省,包括她的婚姻,然后才意识到肖恩实际上做了很多事情来表达对她的爱,只是她从未意识到那是爱的表达。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自己某个亲戚朋友的夫妻关系日常并不算好,甚至吵架拌嘴是家常便饭,但往往在一方出事之后或者过世后,另外一方才想起对方的千般好。
小时候,妈妈说这是过世之人想要在亲人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而已。
其实另外一个原因应该是,只有人真正的离开后,自己也才有机会毫无芥蒂地重新梳理两个人之间的过往,从而真正开始反省自己,反省两个人曾经的婚姻关系,这时候也才能以第三方的角度公正地去审视彼此关系。
书中指出,我们不该忽略自己已经得到的感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要清楚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也很重要。
如果做不到这两点,你的被剥夺感就会更加强烈。被剥夺感的产生,是因为自己想要的比得到的多。
认识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接受他的爱
“男人是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的,而女人有时却意识不到这一点。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人们有时接受不到隐藏的爱的信号。
我们总是以自己希望得到的爱的方式去苛责对方,否则,那就是不爱我。实际上,对方也是在用他认为合理的方式来爱我们,因此也会认为我们的要求是无理取闹,“她还想要我怎样爱她?”当爱的表达方式不被认可时,他便觉得自己的爱失去了意义。
本书第三部分列举了克服孤独的六种策略。其中,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种:认识情感表达的多样性,认可你可能已经收到但尚未意识到的情感表达。
需要明白人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必定因人而异。认可差异,才不会错过对方的情感表达。
我们往往希望改变对方,使之能够以我们认可的方式去表达爱意,所尝试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改变对方,却从未想过改变自己。
印度的一位法老在临终时候说过一段话:想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当我年轻时,我曾经以为我可以改变世界。后来,我以为我可以改变国家。再后来,我觉得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直到我就要死了,我才明白,我最该改变的,是我自己,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影响我的家庭,激励我改变自己的国家,最后才能因此而改变世界……”
大多数的我们,总是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想尽办法去改变伴侣,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其实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接受对方的表情感达方式,而不是用自己认可的表达方式让他去照做。自我反省比改变对方更重要。
“人们常常对自我发生感到担忧,从认知上来说,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做错的事情上比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更容易,从情感上来说也更有安全感。
4.喧闹的世界,孤单的你我
“我们有更多的朋友,但我们并不是很信任他们,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社会化,但我们却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孤独。”
归属与爱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天马行空虽然潇洒,却未免孤独。人感觉最幸福的时刻,依然是找到归属,仍然是群居。
“人类显然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最不喜欢独来独往的,换句话说,人类有一种迫切的势不可挡地追求社交的冲动。”
我们需要归属感。马尔科姆·帕克斯说,“人类始终是社会性动物,但大自然并没有让我们成为高贵的孤独者。”
作为人类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感情的渴望,我们甚至更喜欢睡在自己所爱的人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