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简友广场
《希望之线》东野圭吾

《希望之线》东野圭吾

作者: 槐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8-10 07:04 被阅读0次

    一、摘抄:

    1、日本有个词叫“逢魔之时”。指的是傍晚天色晦暗的那段时间。按字典的说法,这个词是由意为灾难降临时的“大祸之时”一词衍生而来的。

    2、我就是我!我不为替代某人而出生,也不会为了死人而活着!

    3、没有人能够独自生活。与很多人不期而遇,人生才会丰富多彩。

    4、遗传基因又怎样?她就是我们的孩子,无论谁说了什么,她都是我家的孩子!

    5、他说,就算无法与对自己很重要的人见面,只要一想到两人被无形的细线相连,就已经足够幸福。无论那条线有多长,都令人充满希望。因此,他不会放开那条线,直到死去。

    二、感受:

    最近看了不少的关于亲情的叙事,模式都极为类似。大概故事情节都是父母养育的孩子与自己没有着血缘关系,父母在知道之后有过极为纠结的心理斗争。

    其中,母亲的想法更为单纯,她们考虑的不是基因遗传,血缘关系,而是很存粹地认为“遗传基因又怎样?她就是我们的孩子,无论谁说了什么,她都是我家的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只要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见证了他的成长过程,我们有着共同的生活记忆,那么即使孩子长得不像我们,和我们的基因没有关系,也依然是我们的孩子。

    就像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那个母亲说的:“能爱啊!当然能!像或者不像这种事情只有没有感受到与孩子羁绊的男人才会去纠结。”母亲们的爱始终是纯粹的,不会因为养育的孩子没有携带自己的基因就因此终止自己对孩子倾注爱和关切。当与孩子已经有了羁绊之后,孩子和母亲之间也是有着一根无形的细线将孩子和母亲相连。母亲的心依然会因为孩子的一举一动跳动,产生各种各样的独特的体验。

    比较而言,父亲们则可能比较理性,这种程度的理性甚至会在将自己与孩子过去所有的生活记忆都灰色化,都无意义化,忽视了自己曾经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心情和自己在感受到孩子的那种稚嫩的爱意时自己心漏了一拍的奇妙感受。

    那个时候的父亲们,看不见和自己的生活的那个孩子了,只看见的是基因,遗传以及各种各样很理智的考量。但是,当活泼可爱的孩子被父亲们抽象成一个个基因,遗传的符号来加以考虑思考时,他们还能正真的体察到自己内心对孩子的超过血缘的感情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希望之线》东野圭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ln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