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头痛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和治疗。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绪,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头,和肝脾肾关系密切。
头部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所以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关系密切。
各种外邪和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的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头痛一般以实证多见,也有一些虚证和虚实夹杂的证状。
从经络辩证的角度看,太阳头痛的临床表现一般是枕部痛或下连于项,可用药物是羌活。阳明经头痛一般是额头或者是眉棱骨痛、鼻根部痛,可用白芷治疗。少阳头痛是两侧头部疼痛,常用的药有柴胡和川芎。厥阴头痛表现在巅顶痛、连于目系者,常用的药有藳本和吴茱萸。
从八纲辨证的角度来说,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的主要表现是头痛起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可以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和风湿头痛。
如果头痛连及项背,又比较恶风畏寒,舌苔薄白,脉浮紧,那么是风寒头痛,可以用川芎茶调散;如果头痛而胀,又有发热,苔黄,脉浮数,是风热头痛,可以用芎芷石膏汤;如果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那是风湿头痛,可以用羌活胜湿汤。
对于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长伴头晕,遇劳和情感刺激的时候发作或者是加重,这是内伤头痛的典型表现。
头胀痛、跳痛,两侧或巅顶作痛,同时有心烦易怒,口苦,脉弦的症状,属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可以用天麻钩藤饮。
如果是头痛昏蒙,同时胸闷脘胀,苔白腻,脉滑,属于痰浊引起的头痛,可以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
如果头痛迁延日久,或者有头部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舌紫暗,脉细涩,属于瘀血头痛,可以用通窍活血汤。
如果感到头空痛,昏痛,同时又有神疲无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的,属于血虚头痛,用加味四物汤治疗。
对肾虚头痛呢,比如说腰膝酸软,又有头痛,可以用大补元煎治疗。
以上说的是头痛的药物治疗。
下面我们看看头痛的针灸治疗。
头痛的针灸治疗,主穴可以选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可以趣味记忆,百风太赫,风刮得太猛了,吹头痛了。
为什么取这些穴位作主穴呢?
首先局部取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可以疏导头部的经气,风池是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能够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一般带风的穴位都可以祛风。局部取穴的原理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其次,合谷是行气止痛的要穴,善治头面诸疾,我们常说面口合谷收。
再者,凡是痛症基本都可以取阿是穴。
主穴确定了,我们可以从经络辩证、外感、内伤的不同临床表现选择配穴。
从经络辨证的角度来讲,如果是太阳头痛,可以配天柱、昆仑和后溪。天柱、昆仑都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这属于就近取穴原则。后溪通督脉,属于八脉交会穴。
如果是阳明头痛,配穴可以选择印堂和内庭,印堂在眉间,近额;内庭是足阳明经的荥穴。
少阳头痛配穴可以选率谷、足临泣、外关。率谷、足临泣属于少阳经,外关是手少阳经的穴,同名经取穴,用的是同气相求。
厥阴头痛可以选择四神聪、太冲、内关作为配穴,四神聪在巅顶,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内关是手厥阴经的络穴,同名经取穴。
对于风寒头痛选择风门、列缺作为配穴。带风字的穴位都祛风,另外我们有“头顶寻列缺”的经验。
曲池、大椎是风热头痛的配穴,泻热常用曲池,大椎。
头维、阴陵泉是风湿头痛的配穴。头维属于胃经,在鬓角发际,属于就近取穴。祛湿用阴陵泉,效果很好。
太溪、太冲是肝阳头痛的配穴。太溪是肾经的原穴,取太溪主要是滋水涵木。
痰浊头痛的配穴,选中脘和丰隆。化痰必用丰隆,而中脘是胃经的募穴,可以起到健运脾胃,控制生痰源头的作用。
瘀血头痛配穴选择血海,膈俞。瘀血常用血海、膈俞来治疗。
对血虚头痛来说,选脾俞和足三里,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