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692412/596dd560c8016028.jpg)
贾岛,就人生成就而言,他在大唐诗坛,并非光彩夺目;就人生态度来说,他在那个时代以及他身后的漫长岁月里,都是一个堪称楷模的存在。
贾岛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幼时家境极其贫寒。大唐重僧人,栖身于寺庙,不仅可以解决温饱,亦可以通过学习参加科举考试,这或许是他早年出家的原因之一。他在云盖寺出家为僧,法名无本,与其说他开始了修行生涯,不如说他开始了学习生涯。
贾岛被后人称之为“诗奴”,奴者,奴隶也!他之所以被人冠以一个“奴”字,我认真查阅了一下资料,大致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贾岛作诗极为刻苦,常常为了一个字、一句诗反复琢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了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程度。这种对诗歌创作的极度投入和专注,仿佛使他成为了诗歌的“奴隶”,全身心地服务于诗歌的创作。
其次,他的诗作风格多以清冷、孤寂、愁苦为主,反映出他在生活中的困顿和不得志。他的情感和思绪在诗歌中被紧紧束缚,无法挣脱现实的困境,如同一个被命运奴役的人。
再者,贾岛在诗歌创作中,对字句的锤炼和雕琢达到了极致,刻意追求精准和完美,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拘谨和局促,失去了一定的自然和灵动。这种过于刻意的创作方式,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被诗歌的形式和规则所“奴役”。
贾岛作诗,以苦吟闻名。他的这种苦吟精神,并非是为了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为了更精准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他深知,诗歌是来自灵魂的声音,每一个字都应该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他的诗作,多描绘清冷、孤寂之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生活的无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这简单的诗句中,我们仿佛能看到那宁静的夜晚,一位僧人在月下轻轻敲门的画面,其意境之清幽,令人心驰神往。而“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则通过秋风、渭水、落叶这些寻常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沧桑、凄凉的氛围,道尽了人生的落寞与无常。再如《题李凝幽居》中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剑客》中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等。他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尽管贾岛的诗作常常描绘荒凉的景象,但他的诗歌中偶尔也透露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气息。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自然的美景,如《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他有别于传统形象的一面。
贾岛的一生,都在科举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名落孙山。然而,失败并没有让他放弃心中的梦想。他依旧在那间破旧的书房里,点着昏暗的油灯,奋笔疾书将自己的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一一并入诗篇之中。
苦痛也好,痴迷也罢,一个“奴”字,深深地镌刻在贾岛的人生履历之中,成为了他辨识度最高的精神符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