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红楼梦》吗,大部头的书,不那么容易懂的文字。当时只记得,它被列为四大名著,被列为必须丛书。而在我的认知里,最有分量的是,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收场。那时的认知,也仅仅是止于此。至于翻开,可能是好几天翻着同一页,后来就再也没有翻过。
最近再次翻开,居然忍不住,想要读下去。最让我动容的,还是书里的女性。贾母年轻时的一手操持,如今在家里的的位高权重,但她慈悲,疼爱小辈,也尊重刘姥姥。聪明至极,机关算尽,却不肯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王熙凤,明明还是十八九岁,却遭丈夫的背叛。
最引起我思考的,还是林黛玉和薛宝钗。林黛玉在贾府,那是真的寄人篱下。谁也不好说,如果没有贾母的庇护,她在贾府,会经历怎样的风刀剑霜。贾母对女儿贾敏的过世感到悲痛,但同时对过世女儿的疼爱,也转移到了这个自己女儿的女儿身上。我们都知道林黛玉的性格,孤标傲世。如果没有父母双亡,如果不是寄人篱下的遭遇和经历,那她会不会没那么敏感。曾经听到一句话,不被珍视的东西,就应该绝版。林黛玉,完美地诠释着这句话。一言不合,就要死要活,我相信他拿剪子剪碎手帕的时候,是有这样的孤决之心的。
抛开她和宝玉前世姻缘,一个为一个还泪不说,她和宝玉的这一世,也的确是艰难。宝玉认为男儿是须眉浊物,他对身边的女孩子,是一种博爱。他深谙女孩子的胭脂水粉,无论是对宝钗黛玉这些姑娘,还是下人丫头,他都爱和关心他们。所以黛玉的小心思,他很多时候,是懂的。也正是因为,黛玉的小心思,让他确定黛玉和自己之间,还是知己,不仅是情侣。现在男女之间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差异很大,而且男女都很忙,所以很多感情,都没有了解到基础,更不用说知己的成分。不管是谁了解谁多一点,那个知己成分的三观契合,是很重要的。
你说,人到底有没有命中注定和宿命这一说。林黛玉的命运,当真注定要还泪,自然也就是泪尽而逝吗?还是说,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选择决定的。几年的选择,没次选择的出发点,无数次选择的累加,造成了一个人的如今。如果黛玉在贾府的那些日子,她学会融入大观园,她不再那么孤傲决绝,她会有朋友,她会把自己的孤单与清高,转化成为对生活的坚持与热爱,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我想对我的读着说的话。人往往很难看清楚自己,看不清楚自己,何来完善性格的机会。
黛玉的很多爱,都是自我完成。比如,她爱着宝玉,却不说,只是一遍一遍地和宝玉闹,来证明宝玉也爱自己。如果宝玉没有体会到她的闹,其实是爱自己的证明,其实是在等自己的回应,那黛玉,可能就真的会把宝玉偷偷放在心低了。就连葬花,她也是一个人哭着,一个人扛着花锄,去葬花,去送花神。所以她的生命里,有种自我完成。我赞扬这种自我完成,因为她是一种自由,还是一种敢于实践自我的勇气,有过葬花念头的人很多,可实际去葬花的人,却并不多。其实爱一个人,到最后,可能那个人不在了,留给你的,是成长,是一种爱的自我完成。这个自我完成,会让你变得坚强, 也变得理智,但也会让你,越来越孤独。所以,要记得和别人分享,要记得,交流也是成长。
再来说说宝钗吧。宝钗绝对是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女孩子。放在现在,可能就是成功地女职场人。她太圆滑了,太懂得人情世故了。她知而不言,她懂得分寸。我想,就这一点社会能力而言,我是佩服她的,而且有很多数据表明,很多读着最喜欢的角色,也是薛宝钗。
这样的人,会有什么不好处呢。大概就是,太善于圆滑了,会慢慢地,感到累吧。宝钗最后虽然嫁给了宝玉,可宝玉爱的不是她。宝玉出家了,她也只能夜夜空房。就算她和所有人关系都很好,可他和宝玉,终究是陌路了。
当她忙着和别人搞好关系的时候,别人也会知道她的意图。当有一天,她的身边,都是和她一样圆滑世故的人,这是好还是坏。
黛玉和宝钗,很像一个人的两面性。我们无法去评判好与坏,只能不断地看到自己,去改正。
今日写到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