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理解人类文明的另一种文化密码———学习
重视讨论与辩论的犹太人,受印度教影响而对学问十分关注的印度人,因为强烈的集体意识而崇尚标准学习的日本人,唯一在高考中考哲学的法国人……学习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与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的产物,在这一章我们将通过多个国家的学习方式来了解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
在非洲也存在激烈的学习战争,非洲的黑人犹太人也是一个爱学习的民族。
非洲也曾经出现过不亚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学习战争,但后来,因为贫穷、饥饿、内战等原因,教育被忽略了,现在非洲教育热情很低,但仍然有教育热情的非洲人,就是被称为“黑人犹太人”的非洲犹太人。
犹太人不管什么在哪一个国家,不管什么肤色、不管信仰什么宗教,具有什么样的民族根基,必须具有犹太人的文化同一性与价值观。都具有几乎相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体验,他们认为,最重的标准是“文化同一性”。
从犹太人的学习中,我们再次明白了,学习就是社会文化,历史思维方式放出习惯,生活方式等的历史产物和文化资产。
犹太人教育的核心方式是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犹太民族在学习时充满论争的民族,“对真实的提问”和“对权威的挑战”,是犹太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总是不断挑战前辈、权威、名人等,提出一些不涉及任何知识内容的问题进行讨论。
印度——通过背诵和默记引领IT时代的大脑强国。
印度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印度教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重视学问的印度文化的根源。
印度式学习的根源—《吠陀》
古代印度人用非常特别的方式学习和传授印度教经典《吠陀》,这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用文字记录的经卷,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用梵语写成的,包含了古代印度的宗教与神话、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内容的重要历史文献。
现在印度教育的核心就是背诵与默记,这在印度的众多学校都有所体现。因为印度的学生随时都要参加主观题考试,他们不得不重视背诵与默记的学习。
日本——靠“标准学习”成为经济大国。
标准学习的核心就是为了进入名牌大学等备受好评的大学,而尽可能有效的学习必要的知识,日本人追求的标准学习与彻底的接受教给的知识的填鸭式、背诵式学习一脉相承,最能反映这种学习方式的工具就是做笔记。
日本人最有效的学习工具—笔记
日本人对记录笔记非常执着,大部分日本学生都非常重视笔记,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笔记,而且笔记都整理的非常好。
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会学习关于语文,数学,社会等几乎所有科目做笔记的方法,老师会单独给学生留出自己思考,做笔记的时间,并对学生做的各式各样的笔记进行评价,学生也会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思考和整理。
笔记可以提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日本人认为,学习不是“对于学问与知识进行单纯的探究”,而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而准确记忆即存知识”。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鲁迅的文章《藤野先生》,鲁迅在留学日本仙台学习医学的时候,藤野先生曾经多次批改鲁迅先生的课堂笔记,可以看出日本人学习上的执着。
当然,日本的笔记文化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也凸显出来,笔记学习在无形中促使学生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方式,比起主动获得知识,他们更想接受教师教给的知识。笔记学习反而成了抑制日本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因素,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的记笔记,却很少和老师互动。
法国——因为“交流学习”而繁盛
因为哲学教育是法国教育的本质,所以法国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学毕业会考时考哲学的国家。法国的高中这些课不仅仅是背诵与哲学有关的课本内容,或者做一些笔记,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性的主题,让他们展开讨论。
法国人们非常重视交流的学习,从小就开始学习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方法,并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培养思考能力。
法国如此高水平的交流式学习与沙龙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法国文化中,沙龙并不是单纯的社交场所和娱乐场所,还是对话的场所,智慧讨论的场所。从18世纪后期开始,沙龙逐渐出现了一些与哲学,政治,社会等内容有关的主题,演变成知识分子交流的场所。
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对话与讨论,才能够获得真理,法国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沙龙文化,再一次将这一信念深化,沙龙文化一直支配着法国的学问与知识史,法国的交流学习就是沙龙文化的产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