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二百一十:《出塞》王之涣

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二百一十:《出塞》王之涣

作者: 赤松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10-15 07:27 被阅读0次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出  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诗解

⑴出塞:又名《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羌笛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诗韵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边地广漠壮阔,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在唐诗中往往与“孤”连文,这里相当于“一座”,且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

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

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

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二百一十:《出塞》王之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rj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