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苏州人,《牡丹亭》早就听说过了,昆曲《牡丹亭》俨然成为了苏州的文化象征,一折游园惊梦也在网师园里不停地上演。越是身边越是不以为然,一直也没有真正去了解大名鼎鼎的《牡丹亭》到底说了些什么。
这次把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读了一遍,与《桃花扇》比起来,《牡丹亭》的格局似乎小了许多。剧本里所讲解的尽是些儿女情长的事情,食色性也,做为人性的正常需求,讲述些男男女女的故事并不为过,而且才子佳人,佳偶天成说起来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只不过可能是为了迎合受众,剧本里也不乏一些香艳的描写,这是剧作家的悲剧,想来汤显祖也不愿落下这些文字,但是作者也要吃饭的,写得全是些阳春白雪,又有几个人愿意去看呢。
这也是戏剧的悲哀,戏剧的地位到底还是不如诗词,吟诗作词是雅人的事,不管是真的雅人,还是附庸风雅的人,不管是真的悲春伤秋、触景生情,还是只在风月场上、逢场作戏,声情并茂的吟一首诗、唱一段赋,总是拿得出手、上得了台的。而作诗到底也是个修身养性,明心见性的事情。
戏剧的路子就窄了许多,场所、演员、观众,无不制约着戏剧的发挥。写戏,除了出名之外,更多的还是为了要赚钱吧,在这样的前提下,作者只能把自己修身养性、明心见性的想法压抑下来,在些被迫俗起来的情节里,偷偷摸摸地展露些不俗的想法。
戏剧是面向大众的,一出戏,不管它好不好,尽可以在瓦肆,在勾栏,在深宅,在皇宫等不同的地方上演。不同的人喜欢的东西也必然不同,有喜欢音乐的,有喜欢唱词的,也有单纯喜欢演员的。而且看戏的目的也不会相同,有真心喜欢戏剧的,也有假装喜欢戏剧的,其实这点东西方的观众们也并没有多大分别,西方的剧院也是社交场,绅士、太太手里的观戏镜也不是全都用来看戏的,一些发生在戏院里的故事甚至比戏剧还精彩。
如大浪淘沙,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流传下来的戏剧,必然是精之又精的精品。脱离了时代背景去求全责备是不道德的,抛开了那些难以避免的糟粕,《牡丹亭》的确算得上是戏剧里的精品。朗朗上口的句子,精心设计的情节,确实有开天辟地的意义。看了《牡丹亭》的剧本,接下来可能真的要去听这出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