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停更半年多,最近的我又重新捡起了之前的食疗计划。去年改成粗粮为主的低升糖指数饮食结构后,我的身体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心理上也承受了不少压力和焦虑,所以暂时停了下来。
对于过去旧有习惯的改变肯定需要一段时间调整适应,我在六周计划结束后又坚持了七周时间,但是去年十一假期中断后发现体重开始下降,同时因为没有继续进行学习和知识输入,对自己前期的努力产生怀疑,陷入了低迷状态。
我的大学专业并不是医学相关,因为自身状况才萌发了食疗自救的方案,基本上是靠阅读一些通俗的营养类书籍作为参考。当我阅读的书籍越多就会产生越多困惑,在不具备专业识别能力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动摇或者推翻过去的认知完全迷信“权威”。
例如,自从知道吃精米白面容易犯困的情况有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存在问题时,我就严格执行低升糖的饮食结构,直接把主食换成黑米荞麦燕麦这些粗粮,并且外出就餐也尽量避免米饭面食或者不吃主食。身体随即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如胃口变差/食量变少/出现便秘等。
另外,饮食模式的变化也引发了个人亲密关系方面的压力,与家人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多次出现争吵以及意见分歧。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再去坚持就得想尽办法去拿出证据去说明自己的方案是有效的,为此,我还特意去做了糖耐量的检测。
结果不出所料,我虽然还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症状,但胰岛素分泌确实要比正常人滞后,餐后两小时和三小时的血糖水平比正常指标更高一些。医生的建议就是我当时正在做的调整,包括选择低升糖食物,同时加强运动。
令我意想不到的却是,这个原本用来支撑我继续坚持调理计划的检测报告让我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焦虑。之前只是猜测,但被证实后就觉得十分悲伤和难过,想到以后真的只能吃难以消化的粗粮,不能吃西瓜之类的高升糖水果时,觉得自己的人生乐趣顿时减少了许多。
但凡身体遭遇过病痛或者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忌口的人应该有过同样的体会,俗话说“能吃是福”,那么当很多东西都不能吃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意味着幸福会与我们渐渐疏远。
比如,我们不仅与家人一起吃饭出现不便,而且与朋友外出就餐也会变得麻烦。吃得不开心不尽兴,又怎能感受到幸福呢?在执行饮食模式的初期,我们还得重复去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面对异样眼光和被误会的压力,光是想想都觉得很难受。
用半年多时间来消化个人生活和饮食调整带来的这些情绪,我暂停原有的食疗计划,不再认真记录和用心对待每日饮食。大多数时候还会遵循低升糖原则,要么吃粗粮要么不吃主食,然后胃口越来越差,吃得少的直接后果就是又一次瘦到了历史最低体重,甚至轻到净重只有72斤。
于是,身心状况再次陷入恶性循环中,这就是我为什么重新启动食疗计划的原因。前阵子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多年的烟民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想要解除烟瘾,在刚开始的阶段,烟民一点点减少吸烟的次数,状态最好的时候可以坚持一周不吸烟,他兴高采烈地告诉心理医生说,自己好像已经戒掉了香烟。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烟民沮丧地告诉心理医生,自己又重新吸烟了。心理医生平静地说:“没关系,不过是回到了起点。你现在依然拥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二是继续戒烟。”
这个小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即便前面的尝试失败了,但是只要拿出决心改变,我还有重来的机会。所以,我选择继续挑战突破自己。当然,这次不再盲目迷信权威,也不会像之前那样严格记录,每周会进行总结反馈并分享一道好吃的食谱。
关于公众号的其他内容还是保持不变,继续分享食物相关的电影或者书籍。我在学习食物营养知识上不再局限于阅读这单一途径,还计划在自学网站上学习一些体系化的专业知识。
我崇信实践出真知,采取认真的态度对待饮食调理这件事并不是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出发点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希望身体变得强健起来,精神状态可以变好一些,顺便让自己和身边的家人也能感受到食物带来的幸福。
以前看过那样一篇报道,内容是说某个知名营养师出过一些大受欢迎的养生书籍,可是却活不到平均年龄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评论区里一片唏嘘,各种诋毁养生达人。实际上,深谙养生知识的人并非就能长命百岁,或者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生命的神圣注定无法被人操控,我们周围充满了意外。
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一日三餐。仔细算算,我们每天有八个小时在睡觉,另外八个小时用在工作上,其次就数吃饭的时间最多了,用心对待每天的一饭一汤,这是最易让我们体会到幸福感的事情。
如果想成为自己的健康管理师,就从认真吃饭开始着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