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饮盗泉明大义
“不饮盗泉”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法家尸佼《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孔子不喝“盗泉”水,因为他憎恶这个名字。这则成语因此用以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坚守节操,不污其行的高尚品质。
《史记·伯夷列传》“不仕暗君,不饮盗泉,裹足高山之顶,窜迹沧海之滨。”西晋诗人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唐代白居易《感鹤》“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南北朝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日:‘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这些经典词句都是对“不饮盗泉”这一成语的最好注解和诠释,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不乏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动的典范。古有“铁面无私廉明断案”的狄仁杰、“黑脸青天”包拯、“两袖清风”的于谦、“直言天下第一疏”的海瑞、“清官第一”于成龙等,今有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优秀党员干部,他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动,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不饮盗泉”的典故,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和教育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应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动,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因为缺乏自律精神,丧失道德底线,逐渐走上了违法违纪的道路,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和威信,败坏了社会风气。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以“不饮盗泉”的典故为镜,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动,正如古人所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懂规矩、守纪律、存戒惧,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争做一名深明大义、清正廉洁的纪检监察干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