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昨天可能读书不再状态,加上里面的字体小,也没特别加粗等导致了昨天对此书有点乏味。今天再看一遍,确实不错。
1.此书是为阅读的人及想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目的是增进读者的理解能力。
2.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和、杂志读者有碍于思考,因为电视、收音机、杂志的途径获取的资讯都是经过精美包装效率太高。
3.主动和被动阅读的差异性。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要求的越多,收获就越多。阅读被动分为完全被动可能不存在,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头脑昏睡的状态下阅读;还有另外一种大家都认为读与听完全是被动的事,读者和听众想“接住”多少信息是看他在阅读时和听中多么的主动及采用的技巧如何。其实是属于主动的
4.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和为求得理解而读,不是本书所讲的,此书讲的是真正的阅读即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
5.阅读就是学习:指导性学习和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两者的差异。
以上就是此章大致的内容,梳理梳理易于自己学习。里面有引用蒙田的话“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后者的无知是读错了很多书,也被称为“半瓶醋”,即书呆子读得太广,却不通。要避免成为书呆子,一要消除读的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二要区分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三要自我发现的学习即自己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
也让我深刻的是如果只是运用记忆力,除了阅读那些资讯以外一无所获,你自己并没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有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这么说。
主动的阅读艺术应有敏锐的观察,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和省思能力。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此章粗略的介绍阅读的层次,让读者有个概念,有个了解。一位读者要追求的目标有为了消遣,获得资讯或增进理解来决定阅读的层次。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在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该采取哪种阅读更有帮助。
1.基础阅读,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阅读方式,就是已经识字,摆脱文盲状态。小孩最先接触的就是这个层次阅读。
2.检视阅读,特点在于强调时间。即是系统化的略读,而往往大家都会忽略了这一步的价值,拿到一本书就已经准备了仔细理解一本书的时间。我以前就是这样的,就是粗略的看一下目录就已经开始了。
3.分析阅读,就是优质的全盘阅读。检视阅读是在限定的时间内,最好最完整的阅读,而分析阅读是在无线的时间里,最好最完整的阅读。即在咀嚼与消化,追求理解。我阅读此书就是采用这个方式。
4.主题阅读,就是比较阅读。最主动、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采用这种方式是对某个领域的书籍阅读,进行书与书的对比。而此种阅读却是最有收获的,最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的,因为会让我们的阅读最受益匪浅。有时我也会采用,比如阅读教育类书籍。
此书我会采用的读后感是:总结归纳—吸收受益—分享。
第三章 基础阅读。看完这章关于教育体制方面让我大开眼界。
1.美国能成为高度开发的现代工业化社会,其中原因在于美国早创时期就开始实行全民教育,即接近全国没有文盲。
2.美国阅读教学法从发音法到视觉法再回归到发音法的变化过程。
3.由于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法帮助得到学生,在美国批判学校成为一种传统,正如此引起教育研究者推出更多的新阅读方法。
4.学习阅读阶段与层次:a.阅读准备阶段即学前教育或幼儿园的学习经验(包括身体,智力,语言和个人的准备),如果没有准备好,对于今后的阅读路会有大障碍造成失败。b.识字相当于一年级的学习经验。c.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相当于四年级读写能力。d.精练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即相当于小学毕业,如果够成熟就可以上高中的课程了,怪不得有些所为的天才跳级。 怪不得国外很是重视整个小学阶段对孩子进行绘本的介入,培养基础阅读能力。而大多数父母和教育者都不重视,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智能(文盲双亲)或个人问题;原因之二过分强调阅读准备阶段,过分注重教导阅读方法(个人认为所谓的过分就是引入绘本时带有的目的性导致的)。
5.更高层次的阅读与高等教育。美国高中大学都只提供一点点阅读指导,或者根本就没有。我想这就是国外那么重视儿童阅读与培养独立人格跟其国家的教育体制有重要的关系。而我们中国的教育花12年的中小学教育,四年大学和四年研究,整整二十年,可悲可叹呀。
6.阅读与民主教育理念。历史一直强调,无限制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的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个人觉得通俗点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此章给我对教育和阅读史无前例的收获。
第四章 检视阅读
一.检视阅读才算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包含以下两种:
1.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略读习惯用不着花太多时间,有以下几个内容进行:1)阅读书名—有序2)研究目录页。我以前也会阅读但不是很重视。3)检阅索引,此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4)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助于多了解这本书。5)挑选与主题息息相关篇章。6)把书都翻翻,念个一两段,可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不要忽略书中的最后两三页。 按照以上步骤的前四点走,掌握的资讯可以帮助你是否要仔细读还是不需要读了。掌握了采用了会发现原来阅读是比想象中更要简单的一件事,此方法需要主动并集中精神来阅读。等会去实践看看,以前都没这么做过。
2.粗浅的阅读。采用对的方向进行阅读即头次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从头到尾读一遍,遇到难点不懂之处不要停下研究。当你读完那些不懂的部分也会豁然开朗。而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就是要去注意那些不懂的地方,时候不到就去研究,只会妨碍阅读。
二.阅读速度,目的不仅要采用前面的检视阅读快速阅读,还要知道能用不同速度来阅读即什么时候用什么速度才恰当。
三.阅读的逗留和倒退。主要是半出声的阅读方式引起的,我们应该学会运用眼睛瞟一眼就可以掌握足够的资讯。以前真没用过这种方式,以后可以实际操作多训练。
四.理解的问题。速度加快时,理解能力也会同时增进,其中的理解力是帮助分析阅读更加理解,因为没有一本书不经过分析阅读就能掌握。
五.检视阅读的摘要。在阅读一本书时不应该慢到不值得,也不应该快到有损满足与理解。第一次阅读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
总之,检视阅读就是准备了解一本书的构架,了解全书内容的必要步骤。而要读得好,需要主动、自我要求。明天去实践实践,以前没有系统的训练过。我个人觉得阅读爱好者和语文老师真该看看此书,尤其语文老师不仅对自己有帮助,也可以帮助到学生。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看到这个小标题有木有被吸引了?反正我是有强烈的兴趣寻找答案。要保持清醒的阅读得看阅读目标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
1.主动阅读基础:对于一本书要提出四个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且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的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以下四点也是阅读者的责任。
1)这本书中在谈些什么?即找出主题。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说法论点与声明。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道理,还是部分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2.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阅读时应该像是你与作者在对话。即做法是做笔记,可以让你保持清醒,主动时还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要将感想写出来。对于一本书你的所有权应该是智力上的,而不是财力上的。
3.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1)结构笔记,即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更不是细节。
2)概念笔记,对于同一个主题阅读很多本书进行概念性的笔记。
3)辩证笔记,即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
4.培养阅读的习惯。经过不断的练习之外,别无他法。
5.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要学会精炼每一个单一的阅读层次,只有通过这些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要做一个好的阅读者真不易,不单单按照规则来还要伴有心智进行碰撞交流。感觉自己阅读了那么多年了,却又要重新开始,确实挺尴尬的。前面进行了检视阅读训练好难做到即要速度又要理解能力,哎,这种活只能慢慢操练了,
尤其要养成一个好的阅读者真心不容易呀!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这是一章比较枯燥的一个章节,关于一本书的分类我平时阅读不是特别重视,也觉得没必要,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尤其我们不是语文老师,更不会重视了。而作者很是形象的比喻让我有着深刻的领悟,一本书归为哪一类就好比我们进教室看老师上的是什么课,只有耐心倾听一会才可以判断老师上的是哪门功课。透过此章发现作者阅读的书籍古今中外数不胜数,实在佩服。
此书对书籍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和说明性的论说类。论说类包含:
1.实用性的书,让知识变成实用,有操作规则,这类书籍会教我们如何生活,该做不该做什么,会出现好坏,应该应当,结果意义的字眼。此类书就是实用的书。
2.理论性的书,关注的是明白或了解某件事。作品常常说“是”如科学类,哲学类和历史类。
第七章 如何透视一本书
通过熟练掌握分析阅读的以下四个规则便是优秀的阅读者。
规则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分类。
规则二:用最短的句子说出整体书在讲什么。
规则三: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要一一列出。
规则四: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看此章的过程确实比较无聊,也觉得很没必要,看着觉得压力大,无法进行继续,想放弃当个优秀的读者,读到最后也觉得挺实用的,挺重要的,也挺放松,悬着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阅读者的心也落下了。优秀的阅读者阅读一本书一次就可以做好以上四点。总之,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优秀的读者,尽力而为吧。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同的词义
前面的四个规则只是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这章的内容就是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很细腻的通过一本书一个段落的单个词义与作者达成共识。形象一点就像读书时好比是在课堂上,老师就是作者,读者就是学生,好的课堂需要互动,而单靠老师努力转达而学生没有呼应,这个课堂就太失败了。
里面讲解单字、词义,找出关键字,专门用语及特殊字汇从而找出字义。这个内容要了解的更清楚一点,运用数学知识帮助理解最好不过了。此章节可能是译者的原因,阅读起来有点小障碍。如果大家一起阅读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每个人理解能力水平不一样。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结合上一章从字词中寻找与作者达成共识,而此章是从句子中寻找作者的主旨。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老师讲解的阅读分析,那时老师在上面引导,我们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轻松又不重视,而此时要自己引导自己,感觉又重视又有压力,担心自己做不到学不到更多。果然所有的事都要主动才有意思,才有意义。强迫和不重视的行为结果都是相反的,反衬到现在的育儿也是一样的。
此章也是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即规则):
规则五:诠释作者实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六:从重要的句子中找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规则七:找出论述,重新构架论述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主张。
规则八:找出作者已确定的问题和未确定的问题(为什么作者确定不了)
第十章 公正的评判一本书
阅读一本书,就是一种对话。既然是对话就有对话的礼貌,而读书的礼节是遵守思维。以下有三点规则即是分析阅读第三阶段其中一部分。
1.读者要批评一本书应建立在完整了解了一本书(做一个最能学习的读者,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暂缓评论,毫无理解便同意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2.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当观点冲突时,不要无理地争辩,而是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3.将不共通的知识点视为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化解争议,在争论中要知道是教导与受教的过程)。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只有读者不盲目跟从作者的论点,且能针锋相对时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有意义的评论。以下是分析阅读第三阶段的另一部分: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前提是先找出相关的佐证)。
1.证明作者知识不足。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十章和十一章我没有特别用心的去看,要真的换成学生时我绝对会不看了,觉得跟我没关系,但如今只能花点心思去看看了。要真正的运用到分析阅读的每一个法则实在太难,也很少有人做到,这样的阅读分析实在太理想了。一个人阅读要注重质而不是量,一个好学生通常会变成老师,同样一位好读者也可以成作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也叫外在的阅读)
外在的辅助阅读来源分为四个部分:
1.相关经验,分为一般和特殊经验,共通的经验就是一般经验适用于小说和哲学书籍,特殊的经验适用于阅读科学作品。
2.其他的书,当作阅读时的外在主力,适用于阅读巨著。
3.导论和摘要,建议少用。原因一,一本书的导读并不一定是对的;原因之二,就算写对了,也不完整。要看的话也是基于你理解全书之后。有个问题,在分析阅读里不是强调先看摘要吗?这里怎么又不可以了?
4.工具书,主要介绍两点,一种是字典另一种是百科全书。以前阅读时都很少运用但百科全书,可能自己阅读量少,质也没跟上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