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源

作者: 作家彭雅伦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6:44 被阅读24次

           

    智慧之源

            在“个人与社会”一章里,刘再复先生说:“所谓佛的智慧,就是确认俗谛与真谛都有理由,都是真理的一面,思想的立足点应站立于中轴、中道上,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红楼梦》中父与子的冲突,不是贾府一时的冲突,而是人类永恒的冲突。贾政代表俗谛,这是求生存、求秩序、求延续的价值取向;贾宝玉代表真谛,这是求自由、求快乐、求真情的价值取向。两者总会发生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确实需要掌握‘度’的艺术。度是主观对客观的把握,这不是理念,而是实践。人只有在自己的实践中,即在自己的经验中逐步掌握中道艺术,增长中道智慧。在争取个人自由时,不对社会造成破坏与损害,而社会在对个人实行行为规范时,又不对个人的创造力构成扼杀。”在“争取个人自由”与“社会对个人实行行为规范”之间要把握的“度”,“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这个给创造力留出的空间,正是“中道”,刘再复又称之为“第三空间”。

            讲述“个人与自然”,刘再复先生讲自然的双重内涵“外自然(即天地、海洋、山川、森林、树木、鸟禽等自然)与内自然(个人身内的人性即生命自然)”。他说:“个人内部自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它与外宇宙一样,也广阔无边,也极端神秘。所以内自然也可称作内宇宙。”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刘再复先生就提出“内宇宙”与“外宇宙”的概念:“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主体,是一个独立的,无比丰富的神秘世界,它是另一個自然,另一个宇宙。我们可称之为内自然,内宇宙,或者称为第二自然,第二宇宙。因此,可以说,历史就是这两个宇宙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交叉运动过程。精神主体的内宇宙运动,与外宇宙一样,也有自己的导向,自己的形式,自己的矢量(不仅是标量),自己的历史。”(《论文学的主体性》)

           

    智慧之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传习录》)刘再复先生“追求知行合一”。他的著名散文《读沧海》、《又读沧海》、《三读沧海》,就是“内宇宙”与“外宇宙”双重内涵文本。读刘再复先生的书,看到他的文章中常常出现如《红楼梦》开篇所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才能有的生死领悟,始而震撼,继而久久沉默。 “人必有一死”。明白了人生的“一次性”、“短暂性”、“必然性”等特征,人应该怎样活?在《人生十伦》中,刘再复先生讲了三点,我摘录如下:

            (1)明确人生必有一死,人生乃是“一次性”、“瞬间性”,那就得相应地明确我们到地球来一回到底“要什么”?是要权力、财富、功名,还是要心灵、品学、人格、尊严?前一项重物资,后一项重精神。如果两项都要,那么,哪一项是优先选择,哪一项是更高价值?

          (2)既然生命短暂,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中,就要“珍惜”。死了其实什么也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只能在活着的时候实现。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时候。

          (3)既然“每一个人”都得“死”,那么,死亡只是早与晚的问题,因此,应当看透死亡,看透“砍头”、“杀头”等各种威胁,守持高贵的人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慧之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zi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