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孩子的伙伴相约一起去海河滑冰,我们都期待已久,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出过门了,最近一直在周边3公里以内活动,太想出去看看。
结果,昨天温度太高,河里的冰融化了,不太安全。既然来都来了,同伴提议,一起逛逛街吧。跟着他们一起来到步行街,扑面而来的过年氛围,久违的热闹,突然发现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了。虽然,都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彼此只是擦肩而过,但仅仅置身其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热气腾腾地活在当下的感觉。
想起之前一位老师说,“我们大部分的焦虑都是因为‘不动’。”。这个“动”不单指运动,还可以是出门转转,走亲访友,长途旅行,又或是看看书,与久违的朋友聊聊心声,总之,打破以往的规律,跳出舒适区,见见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世界。
我确实已经太久没动了。本就不是很喜欢逛街,如无必要,可以几天不出门的宅着,又赶上这几年的疫~情,更有了不挪窝的充分理由。
呆在自己习惯的环境里,做着长久以来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就是自己的舒适区。如若知足常乐,倒也自在自得,可一旦出现变化,遇到困难,就要焦头烂额。再抬头看其他人,别人怎么进步这么大,别人是怎么起飞的,好像大家都混得风声水起,唯独自己在自艾自怜。苦苦挣扎,却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惨,心情不好,可能就会逃避,但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这个时候,如果能出去看看是最好的。哪怕换个环境,也许心境不同,也会触发到以往没有想到的点,意识到以往忽略的盲区。找同行学学,找朋友聊聊,找老师求助,出出主意,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出去见了世面,总是不一样的,看问题的高度与格局都不一样。不踏出去,一个人偷偷想,很难跳出固定思维框架,更懒得动。
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中说“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缓解焦虑的办法,只能逆水行舟,要么降低欲望,把自己的要求降低,要么提高能力,直到能够匹配心中的愿望。
总之,要改变以往的生活或思维方式。所谓“动”,是相对于“静”而言,改变一潭死水,走了舒适圈,哪怕放弃之前挣扎的苦楚,想开点,也是思维行动的一种方式。
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也是一样的道理。换个地方,换个角度,换种方式,无论哪种形式的改变,都是一种“挪动”。
去见良师益友,去学习充电,去观光旅行,去运动健身,去旅行散步,去接触更多的人,去接触更宽广的世界。生命在于运动,而非静止,人是社会性物种,一个人无法自给自足时,就投身到社群中去,向外界探索,也许会有某个契机,正在那里等着你。动起来,也就活起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