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使徒行传15:1-12
一、[分段与结构分析
(一)15:1-35节结构分析
A15:1-2安提阿的争辩(割礼,不能得救)
B15:3-5为争辩的事上耶路撒冷(割礼,律法)
C15:6-21耶路撒冷会议
B’15:22-29耶路撒冷教会写信
A’15:30-35差派信使到安提阿
(二)耶路撒冷会议结构分析
A6-7a使徒和长老聚集辩论
B7b-11彼得的发言(圣灵的见证)
A’12巴拿巴和扫罗的发言(神迹奇事)
B’13-21雅各的发言(圣经的见证)
二、1-5节 为安提阿的争辩上耶路撒冷
(一)观察
1、分段
A1-2上耶路撒冷的原因(受割礼,得救)
B3到耶路撒冷的旅程(说外邦人归主)
B’4在耶路撒冷的见证(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A’5在耶路撒冷的争议(律法和割礼)
2、重复的单词和句子
割礼x2
辩论x2
3、连接词
于是:因为教会有关乎得救问题的争议,所以就上耶路撒冷去解决。
(二)解释和默想
15章的耶路撒冷会议处于书卷的中心位置,这显出这个会议的重要性。会议主要解决外邦人如何得救的教义,以及犹太人接纳外邦人的问题。问题若不解决,外邦人的得救就是非法的,使徒的事工也无法进一步开展。问题解决后,使徒便开始第二次旅行布道。
安提阿教会下来几位犹太的基督徒,声称外邦人必须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才能得救,“按摩西的规条”也暗示他们内在的神学要求守律法。保罗和巴拿巴与他们展开激烈地争论,显然争论没有结果,于是他们决定上诉耶路撒冷。
这个场景和加拉太书中的场景高度一致,于是有学者假设这事就是加拉太教会发生的事情。但这与上文的事件会出现矛盾,上文中保罗和巴拿巴已经回到安提阿,按时间次序不可能出现在加拉太,除非假设路加的写作不是按时间次序。再者,耶路撒冷教会打发的信实不是到加拉太,而是到安提阿,信件的收信人也不是加拉太人,而是安提阿、叙利亚和基利家。这样,经文更倾向事件发生在安提阿。这样也更加让我们看到耶路撒冷会议的重要性,割礼派不仅搅扰加拉太教会,也搅扰安提阿教会,因此必须及时处理。
于是使徒踏上通往耶路撒冷的旅程,经过叙利亚和撒玛利亚的教会,沿途诉说外邦人得救的奇妙恩典,带给弟兄们欢喜。外邦人的得救对于真正领受见证,确认神的作为的信徒来说是欢喜,为神的荣耀彰显欢喜,为外邦人的得救欢喜。但对于割礼派的人来说却是担忧,担忧律法被践踏,担忧教会被外邦人腐化,担忧外邦人犯律法得罪神。某种意义上,他们有热心,但没有真知识,正如未归正前的扫罗一样。
抵达耶路撒冷后,他们便向使徒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这和耶路撒冷的述职时的描述一样,但在此时却引发了冲突,几个割礼派的基督徒认为“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他们的要求和安提阿下来的基督徒相比在割礼之外加上了“守律法”,“必须”两个字表明他们认为受割礼、守律法便不能得救。
这让我们看见耶路撒冷会议召开的起因乃是一场关于外邦人如何得救的争辩,这争辩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关乎灵魂得救的关键话题。
三、6-12节 彼得的见证
(一)观察
1、分段
6-7a会议中的争论
7b-11彼得的发言
12巴拿巴和使徒见证神迹
2、重复的单词和句子
一样/不分他们我们:说明没有受割礼、守律法的人和他们一样受圣灵,被洁净,领受恩典。
信x2
3、彼得讲道的结构分析
A7b拣选我叫外邦人相信(你们知道,福音之道)
B8-9神的见证(圣灵,信心,和我们一样)
B’10为什么试探神?(律法,不能负的轭)
A’11我们得救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
(二)解释和默想
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召集会议讨论外邦人得救的事情,期间又是大量辩论却没有结果,于是彼得就站起来作见证,他见证的内容主要是圣灵的作为,这是彼得的经验,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后是巴拿巴和保罗见证神藉着他们所行的神迹,表明他们的事工伴随着神的同在。最后是雅各引用圣经来说明外邦人蒙悦纳。这样,耶路撒冷会议的三点重要的证据是:圣灵、神迹和圣经。
彼得的见证诉诸众人皆知的哥尼流事件,彼得蒙神拣选去使哥尼流一家听信福音是无可否认,发生在众人经验中的事件。当时神将圣灵浇灌在听道的哥尼流一家身上,见证他们的得救。神是知道人心的神,他既然知道哥尼流一家未受割礼、未行律法,仍旧将圣灵赐下,这表明外邦人不需要受割礼和律法。再者,信心是蒙赦免的唯一途径,神赐给哥尼流一家信心表明他们的确已经洁净,和犹太基督徒一样。
之后彼得非常严厉地指出以割礼和律法作为得救的条件是试探神的行为,也是非常荒谬和残忍的事情。犹太基督徒自己都不能负起律法的轭,却要求外邦人负,这是残忍;犹太人自己都是靠恩典得救,却要外邦人靠律法得救,这是荒谬。
最后彼得作出总结,既然我们也是靠恩典得救,不是靠律法得救,那么我们和外邦人的恩典是一回事。
彼得的发言反复强调外邦人所蒙的恩典和犹太基督徒“一样”,这是要帮助犹太人回顾自己所蒙的恩是靠割礼、律法,还是靠着恩典。若他们是靠着恩典,这就和外邦人没有区别,于是他们就必须接受外邦人单单靠恩典便可得救。
四、反思和应用
(一)对恩典教义的焦虑感
保罗和巴拿巴也好,耶路撒冷的使徒也好,在关于外邦人如何得救的事情上有着非常的郑重,决不和稀泥,于是引发多次的争辩,以及耶路撒冷会议的召开。
试想,如果这样的争论发生在多元化的教会里会怎么样?“在恩典上加上割礼不也挺好的吗?”“基督徒守律法不也挺好的吗?”“宽容点,至于为这事闹得天下大乱吗?”“教会应该彼此相爱,保守合一,别为一些道理上的争辩而影响教会合一。”“脑袋大,生命小,就只会动动嘴皮吵架,没有爱心。”诸如此类。
当教会不把灵魂得救的事当真,便无所谓恩典的教义,更不会为恩典教义的厘清而争辩。反之,当教会失去恩典教义的厘清和争辩,便说明他们不把灵魂得救的事情当真。因为人若对一件事当真便决不肯和稀泥。例如,若一个人对钱当真,他便决不会容忍公司随意克扣他五千工资,他必然要为此竭力争辩,甚至不惜告上法庭。若一个人声称他看重灵魂,他却无所谓得救的教义,这是极为荒唐的事情。
对灵魂当真的人要么如同割礼派基督徒一样坚持靠行为得救,要么如同使徒一样坚持靠恩典得救,他决不能对此无所谓,因为没有中间地带。一个人说单靠恩典得救也行,加点行为也行,这表明他对灵魂得救极为轻忽。
灵魂得救是关乎永恒结局的重大事件,便是我们人生的首要大事,有什么事比永生永死更重要呢?若圣经宣告的永恒审判为真,我就得把灵魂得救的事情当真。
一旦我把灵魂得救当真,便会催生出对自己如何得救,是否得救的焦虑,也即是对恩典教义的焦虑。这份焦虑会开启一份开工就不能停工的工作,直至得着救恩的确据。这份焦虑一旦在确据的磐石上得安息,便会激发出蒙恩的感激,奉献的心志,以及对别人灵魂是否得救的焦虑。
(二)唯独恩典
彼得揭发割礼派基督徒的荒谬,他们自己明明是靠着恩典得救,却要求外邦人靠着割礼和律法得救。他们已经忘记自己在律法重轭之下的苦情,忘记那轭下无法逃避的严厉审判,忘记基督如何释放他们脱离那奴仆的轭,他们带着律法的奴性再次回到轭下,并且要求外邦人负这必死的轭,对福音的健忘导致他们理智混乱,自相矛盾。彼得则将他们领回当初所蒙的恩典,让他们确认自己得救的根源。
我们都是先天性的福音健忘症患者,因为我们有先天的律法综合症,我们总是试图以行为,功德和礼仪去取悦上帝。哪怕我们靠着圣灵入门,但也总是试图靠肉身成全。因为肉身里有我的义,有我的骄傲,有我的功德,有我的赏赐,有我的称许,有我的荣耀。我们对基督为我们赚得的义、赏赐、恩宠和荣耀没有把握,却对我们的行为和功德有把握,也对它们带来的果效有把握,因为前者需要凭信心,后者仅需凭经验。
当我奉献一万元的时候,这是我可以经验到的善行,并凭着这善行确认在上帝面前的赏赐,于是赏赐就显得确实。同样,我坚持某项宗教活动,我持守某项道德操守,我行出某项善行都是可经验的事情,我们天然的宗教性喜欢凭着可经验的事情来获得奖赏的确据。
既然我们天然凭肉身的凭据向上帝邀功论赏,就自然会对基督福音应许里的赏赐健忘,因为那个对属肉体的人来说显得虚幻、不真实,一旦有可依赖的、可把握的真实的善行和功德,谁还会需要基督的赏赐呢?因此我们渐行渐远,开始为自己设立功德库,也要求别人为自己设立功德库,以可见之事来向上帝邀功。
这种与所蒙的颠倒、矛盾的现象必须在对福音的回忆里得着解决,正如耶路撒冷会议中的犹太基督徒一样。彼得开出回忆恩典的药方,医治了犹太基督徒的律法综合症,我们今天也当吃这良药,好医治我们的病。
一旦忆起十字架,忆起基督的替死代赎,我便能确认一个事实—在他里面我已得着一切的赏赐。于是十字架止息我里面肉体的冲动,除去我的功德心;于是我不再凭着肉体夸口,拼着功德邀功,而是单单凭着基督归算的义欢欢喜喜地盼望将来的赏赐;于是我脱下奴仆的轭,自由地向着标杆直跑。
(三)应用
1、把灵魂得救的事情当真,带着焦虑去厘清恩典的教义,带着焦虑去帮助别人厘清恩典的教义。
2、常常追忆恩典,追忆十字架,确认自己唯独凭着恩典得救,凭着基督的义得赏赐和荣耀,止息里面的律法主义倾向。
(四)祷告
主,我所服事的人中有很多没有把灵魂得救当真的弟兄姊妹,他们对你恩典的教义没有热情,没有兴趣,求你光照他们,使他们看重灵魂得救的恩典教义。也求你给我智慧和恩赐,能够帮助他们把灵魂得救当真,对恩典的教会有焦虑和追求。主,求你也帮助我脱离里面的律法主义倾向,让我常常思想我一切的赏赐都在基督里,而不在我的行为和功德里,使我唯独高举基督的救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