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1、双11这么大的日子,见十八骚丝毫不为所动,啥都不买,我便想承担起家庭妇男的职责,
打开各种平台开始扫货,收工一回看,80%是我自己的东西,略有点羞愧,但再一看,我的东西里80%是书和课程,心下又释然:毕竟我也是好学,毕竟我的成长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家人。所以嘛,我依然是称职的家庭妇男。
2、人不是害怕不确定性吗?不是所有的努力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复杂世界中,博得一点点可怜的确定性吗?
那为什么总有人说,我离开体制(这里“体制”可以替代为各种自认为一眼见底的工作),是因为我看到了我未来的生活,我的人生一览无余了。
如此强大的确定性,我们又怎么放弃了呢?
其实在这个语境中,我们不想要的不是确定性,而是自己的无趣、乏味和平庸。
试想,如果上帝告诉你,你未来会成为世界首富,再当上联合国秘书长,并获得诺贝尔奖——就明明白白一把全告诉你了,你会说,“不,我不想要一览无余的人生,我不要一眼见底的未来,我要去找另一个全新的我”吗?
不至于嘛,是吧。
3、有没有见过从河北衡水、湖北黄冈这批集中营式的高考中学里考上名校的学生此后的发展轨迹的跟踪调查?
极致应试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是否就会在更倡导自主学习的大学教育中不如其他同学呢?是否会在未来人生中饱受应试教育遗毒呢?
盲猜并不会(教育是太过复杂的事),先留在这以后去找资料。
4、我们到高中前的教育所教授的知识,
对大部分人的成年生活来说,理科知识有点过头,谁在日常还用得上椭圆参数方程或亚硝酸的分子式呢。
但文科知识似乎是不够的,平时写个工作报告的遣词造句都费劲,吹牛聊到唐朝的边疆管理制度差不多就卡壳了。
大多数日常生活中,人文社科知识的用量要远大于理工知识。
所以总体上,一个人一生中的理工整体(注意,我说的是整体)知识储备,高考就是最高峰;而人文社科知识,还是需要不断积累增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