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于2022年1月4日发表在«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A promenade in Shoma Uno’s «Oboe concerto»
作者:Mikhail Lopatin 翻译:@白鲸号
【译注】Mikhail Lopatin于2011年获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之后于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及牛津大学圣休学院从事访问学者工作,热爱花样滑冰特别是宇野昌磨选手。本文获得作者同意翻译并发布,严禁非声明原创转载。
主楼梯大厅:序言
2020年春夏的季后我们看到了宇野昌磨的新节目:立刻被叫做《双簧管》。由宫本贤二编舞的这个节目最初是打算作为随后2020-21赛季短节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下一个冬奥赛季这个想法才得以实现,因此这个节目就暂时改编成为了商业冰演和赛后的表演滑节目。
从音乐上说,《双簧管》分为对比明显的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基于本身的协奏曲: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的双簧管、弦乐和低音提琴d小调协奏曲S D935(第二乐章)作为节目的第一部分(所以被叫做《双簧管》),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大提琴、弦乐和低音提琴c小调(RV 401)构成了节目充满活力结尾(步法衔接和最后的旋转)的基础。两支乐曲在风格上相近,而且都写于差不多同一时期(巴洛克晚期到18世纪上半叶),以及同一地点(威尼斯)。
宇野昌磨和宫本贤二合作的《双簧管》 在2020年底才初次亮相,首先是在2020年12月第89届全日本花滑锦标赛后的MOI表演滑上,接着是在几个星期后2021年1月的名古屋滑冰节上。
宇野昌磨2020年MOI表演滑《双簧管》+ 返场《Great Spirit》步法
宇野昌磨2021年名古屋滑冰节表演滑《双簧管》+ 返场《Great Spirit》步法
直到2021-2022年冬奥赛季初这个节目才最终完成原本的使命——成为比赛短节目。新瓶装旧酒的《双簧管》在赛季前半段的大奖赛美国站和日本站上露面,然后是在最近的全日锦标赛上。
宇野昌磨2021年大奖赛美国站短节目《双簧管协奏曲》
宇野昌磨2021年全日本花滑锦标赛短节目《双簧管协奏曲》
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初最早的几次表演中,《双簧管》展现了它鲜明的表现力和选手完成节目错综复杂的音乐和编舞构成的协调能力。即使我们已经很清楚巴洛克音乐,特别是小提琴或者大提琴这种更温情的弦乐音色非常适合昌磨的风格(想想2017-18赛季的维瓦尔第《冬》或者2014-15赛季的《克鲁采奏鸣曲》),《双簧管》却依然能够更进一步。
巴洛克式华丽到无可复加的风格已经由设计师Mathieu Caron在昌磨的服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源: @yawning_shoma而节目本身——它的音乐性、丰富多彩的对比、雕塑般的造型——也让人联想到很多与16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初期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艺术的类比和关联。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整理一下这些关联,按照媒介进行分类(音乐、绘画、雕塑),为读者导览这个想象出来的《双簧管》展览。
请戴好防护口罩并出示你的健康码——我们即将进入博物馆!
第一展厅
音乐性:威尼斯乐派巴洛克音乐
“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多荒芜的地方和时刻(他)给了我那么多的快慰”
约瑟夫·布罗茨基对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评价
我们刚刚进入了第一展厅——或者说是一个放置着几个玻璃展柜的狭窄走廊。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标题叫做“威尼斯乐派巴洛克音乐”。让我们先看看入口附近的第一个展柜。透过玻璃,我们看到了几张写满奇怪音符的泛黄落灰的纸张——看起来像是来自一些影印版的旧手稿。仔细看看——前几页写着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名字!
上:巴赫改编的马尔切洛协奏曲;左下: 初版马尔切洛协奏曲(双簧管部分);右下:另一个巴赫的改编版本纸张上正是被认定为威尼斯乐派作曲家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所作的著名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作曲家的认定其实是很新近才完成的。这支曲子曾经被认为是其他几位作曲家所作,包括亚历山德罗的兄弟Benedetto、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以及可能是最惊人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大概是因为协奏曲最早的版本,出现在1715年左右,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巴赫的改编版本。在1710年代,巴赫频繁改编了当时意大利流派的音乐,多为维瓦尔第的协奏曲。有趣的是巴赫的改编比1717年马尔切洛的作品出版还要早(上图与巴赫并列展示),意味着巴赫一定是直接拿到了马尔切洛尚未付梓的手稿。这也就解释了诸多关于早期版本归属的误认和混淆问题。
需要记住昌磨的节目是由两个音乐段落构成的,只有第一个段落使用了马尔切洛的双簧管协奏曲。从步法连接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属于伟大的威尼斯乐派宗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世界。
我们来仔细看看第二个展柜吧!
都灵国家大学图书馆馆藏,第一乐章的开头(上图)和结尾(下图)我们看到了几张在维瓦尔第研究学者间很知名的手稿,来自都灵国家大学图书馆的收藏。这部分手稿记录了维瓦尔第大提琴、弦乐及低音提琴c小调协奏曲(RV 401)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乐章。我们在昌磨节目的第二部分从步法连接开始听到的就是最后的乐章。
如果你想听一下这两支曲子,请拿起连接着展柜的耳机!我们的展览是全方位互动式的,也很人性化:你不但可以观看展品,还可以触摸它们、聆听音乐,甚至闻到一些展品的气味,如果你想的话。
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
维瓦尔第《c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听完了吗?现在看看旁边的屏幕!你可以在冰上“看到”同样的音乐——非常贴心地由一位立刻可以吸引你全部注意力的花滑选手进行可视化呈现,这位选手当然就是,宇野昌磨。
昌磨的乐感和他可以表现任何音乐风格的能力无需在此详细解释。我会仅仅指出一些特别显著的细节。你们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的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编舞构成和音乐段落之间的结构协调的。昌磨表演了他节目中的第一个跳跃(在MOI表演滑是3A/在大奖赛日本站是4F):
第一跳
第一个跳跃在两个版本中的位置不太一样——也很好理解,因为4F比3A需要更长一点的准备和完成时间。不过并不影响整体的音乐-编舞结构。两个第一跳都强调了两个乐段的分割,3A更强调第一段的末尾,4F则是第二段的开端。哪一个更好呢?我可能更偏爱前者,考虑到第二个跳跃也是安排在相似的位置(也是3A)。
第二个3A
而第二个版本(大奖赛日本站)可能对于裁判来说更加清晰——看起来和听起来都更是一个传统的“合乐”(非常精准地在重音上落冰)裁判一定会多给一个GOE加分。
屏幕上正在播放的第二个例子可能乍看上去并不特别惊艳,需要一些对乐段的理解才能彻底搞清楚。一旦你开始注意到一些小细节,你就会更深刻更根本地了解昌磨的乐感。这是马尔切洛协奏曲的前奏部分,当它即将结束,就在双簧管旋律开始之前,昌磨在冰上做出了一个优雅的转体,以转向正面结束以便能在我们稍早看到的第一个跳跃之前增加速度。这个转体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只不过是这个节目中许多传统的转体和步法之一而已。而如何与一个乐段的结束和另一个乐段的开始相协调才能彰显选手对音乐的敏锐度和他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转体
当一些重要的节目构成(跳跃或者旋转)能够完美合乐完成的时候,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音乐性。虽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选手对音乐非常敏锐,因为这可以通过训练中不断的重复达到卡点。但更微妙更深层次的乐感却不会那么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在有韵律有节奏的步法和转体中、在精准契合重音的快速头颈部动作中表现出来——仿佛音乐布料和旋律线条上的微小褶皱。乐感——运动员契合音乐而不是跟随音乐滑行的表达能力——都在这些细节中表现出来;在昌磨的表演中,比比皆是。他可能会因为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错失掉重要的音乐重音,但他从不会与音乐脱节,更不会放弃表达音乐。
在这个高音中,让我们移步展览的下一个部分。
第二展厅
文艺复兴晚期绘画:明暗对比
“这套步法连接太美了!有着太多不同动作的对比,还有他的完成各种独创转体的速度感——我太喜欢了!”
Franca Bianconi对大奖赛日本站宇野昌磨《双簧管》节目的评论
著名花滑教练和意大利广播电视台评论员Franca Bianconi对宇野昌磨在大奖赛日本站的比赛评价很高, 但有一点吸引了我的特别注意:就是“明暗对比”这个词。在这里的引申含义应该是“形状”或者“对比”的意思,但这个词的词源学含义却把我们带回了文艺复兴晚期到巴洛克早期的时代,当时“明暗对比”有着更技术层面的意义。最早这个词指一种特定的绘画模式,光影被大量使用以达到增加人物和物体的体量和形状的目的,同样可以从更广义的创作层面制造出明暗之间的戏剧化对比,特别是在矫饰主义晚期和巴洛克主义时期。
明暗对比,“光明与黑暗”,的确是一个对理解和可视化昌磨《双簧管》节目中的步法连接很适合也非常有帮助的比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走到了卡拉瓦乔的绘画面前。
卡拉瓦乔《荒野中的施洗者约翰》(收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画廊和阿特金斯博物馆)那么如何达到音乐上和编舞上的“明暗对比”效果呢?需要强烈的对比:比如说,慢节奏和快节奏之间、连奏和断奏之间,以及节奏或旋律间的对比等等。伴随着昌磨步法连接部分的维瓦尔第的乐曲就充满了这种对比。
为了表现出编舞中的这么多明暗对比,选手必须掌握同样多的表现方法:根据音乐需要戏剧化地变换速度和节奏、优秀的上半身灵活性和柔软的上肢去表现音乐层次与和声间的细微差别、特别是维瓦尔第音乐里的那些尖锐的不协和和弦;最后是各种呼应连奏与断奏音乐表现的各种动作。想要把为维瓦尔第的对比转化到冰上,选手需要他整个身体——不只是上肢和脚,而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要成为充分表达音乐的方法。
让我们走近展厅里的显示屏看看几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片段1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尖锐的不协和和弦的表现力以及这种不协和感是如何通过编舞来突出的。包含了同样音乐下的两段表演:一个取自于早前的表演滑(2020年12月MOI),另一个取自于晚些时候大奖赛系列站中的比赛节目。
原版表演滑以富有表现力的转头来表达这个不协和和弦,而短节目则转换成了更传统的手部动作。无论你更偏爱哪一个版本(我觉得原版更有感染力),这个特别的不协和和弦都无疑是整个步法连接中最重要的高光时刻之一——就像打在油画黑色背景上的一束光,创造出一种令人大饱眼福的戏剧化对比、张力、体量以及形态。
片段2:节奏的波动(我在这里选择了原版表演滑举例因为镜头画面让对比更加明显)。
让我很震撼的是在电影工业中被称为“升格拍摄”的手法——仿佛这个动作是以更高帧的速率拍摄然后以正常速率播放的,观众所看到的就是慢动作。昌磨的动作完成得很完整但明显非常用力,仿佛他表演时需要克服某种力量的对抗。在快节奏的背景下,这个片段非常突出,创造出步法连接中的另一种“明暗对比”。
也概括出了整个节目的一个重要定位——对“定格”动作和大量雕塑般造型的追求。
让我们走进展览的最后一间展厅。
第三展厅
雕塑:佛罗伦萨矫饰主义
“在宫本贤二编舞的‘双簧管协奏曲’中有很多模拟博物馆中雕塑的造型”
宇野昌磨——2021年5月Colantotte见面会
很多昌磨的节目都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造型,但《双簧管》以充满表现力的雕塑般的造型将这种倾向更推进一步。不同寻常的手部、腿部和上半身动作的配置,以及大量表现力十足的造型,立刻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而且让我们忍不住去思索这些造型的出处和可能的影响来源。也在这个节目非常流畅顺滑的巴洛克编舞方面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创作角色。
一个不同寻常的手部和右腿抬高的姿势脱颖而出。
一个很愉快的巧合就是我们从选手得到的有关这个节目形象或者想法的唯一线索恰恰是关于这些大量出现的造型:它们与博物馆的雕塑有关。但是什么雕塑呢?——以及在哪些博物馆可以找到这些充满表现力的手部动作呢?如果是为了模仿雕塑,那么一定是那种表现力远远超越了经典标准的美与比例的雕塑作品。不连贯不对称的线条、不寻常的手腕姿势、不稳定和轻盈的状态,仿佛这些雕塑在试图对抗地心引力——一些16世纪中晚期意大利矫饰主义的典型特征。除了一件著名的詹博洛尼亚的作品,在我们最后一间展厅的展品都来自本韦努托·切利尼的工坊——16世纪中叶佛罗伦萨最非同凡响的金匠、雕塑家、作家以及冒险家之一。
显而易见,宫本贤二并不是要昌磨去创造一个雕塑的摹本。我想要尝试在这里表达的是这些雕塑和昌磨的某些姿势之间,已经有足够多的风格化造型在手臂、腿部、头部以及上半身的特定形态和角度上证明了前者对后者的启发。
不过昌磨节目中的很多动作并不是原封不动从博物馆中复制出来的——比如说佛罗伦萨著名的巴杰罗美术馆。
巴杰罗美术馆附近的小酒吧:后记
2015年12月在圣马可广场附近的一个小酒吧——在佛罗伦萨,不是著名的威尼斯那个,实际上离巴杰罗美术馆也不太远。我将长久记得我在那里伴着热开胃小菜和一杯基安蒂酒渡过的夜晚。在我享用晚餐的同时,2015-16赛季的6位顶级花滑选手正在巴塞罗那进行大奖赛决赛的比赛。当然我在不停地刷新比赛结果页面,看着他们取得的好成绩。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比赛呈现出这些选手们一些最好的表现,而且质量之高让这场比赛可以载入史册,可能是这项运动近代历史中最好的。比赛甫一开始,我便开始寻找视频和直播,已经看过了陈伟群、费尔南德斯和羽生结弦的代表作。这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穿着绿色服装的小小身影踏上了冰面并定格在他的开场姿势上。我听到了普契尼《图兰朵》的几个平行八度音阶,突然间那个小绿人变成了一个高大的选手,他令人无法抗拒的表现力、充满激情毫不退让的“咏叹调”立刻填满了整个冰场,让我惊叹到无言以对。我试图保持怀疑的态度,让自己在节目中保持镇静,但最后的那个蟹步下腰让我彻底沦陷了。就在那一天,我爱上了昌磨的花滑表演。
今天,在距离佛罗伦萨那令人难忘的开胃酒将近6年之后,经历了他职业生涯的高低起伏,也多次在欧洲和俄罗斯看过他的比赛之后,我依然只能以我全心的真诚与热情重复布罗茨基所说的话。他拜访了伟大的威尼斯乐派宗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曾经受洗的位于Bragora的San Giovanni小教堂——他想起了维瓦尔第的音乐以及在愤怒和绝望之时那音乐带给他的快乐。我只能借用布罗茨基的话语去描述昌磨和他的花滑表演以及他对我人生的影响,就在今天他的生日:
“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多荒芜的地方和时刻(他)给了我那么多的快慰”。
生日快乐,昌磨!
我全心全意地感谢@alchemist_irina 慷慨地允许我使用她的作品作为这篇文章的题图,更重要的是基于作者本人仅有着模糊却大胆想象的要求就积极地创作了这幅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