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不死之思——《活着》读后感

不死之思——《活着》读后感

作者: 方好亦奇 | 来源:发表于2017-08-31 13:45 被阅读119次

    人生会有尽,向死不惜留。

    譬如朝阳花,盎然直到秋。

    堪怜尘世客,未老魂先丢。

    贫病将垂暮,念及千斤忧。

    亦有轻生者,自了解万愁。

    遗言仰天路,死可为方舟?

    囊昔有陶公,诗挽心悠悠。

    我辈岂无知,怎奈一时羞。

    因缘合物化,化及事则休。

    天心随人意,行止自专由。

    应乐径须乐,形影亦优游。

    当接二连三的自杀事件真真切切发生在眼前,我不由得战栗起来。紧接着便是各式各样流言蜚语,面对满屏纷纷扰扰的议论,我怒目了,进而悲悯起来。

    猛然间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于是,鼓起勇气,再一次,穿越回归到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再一次,走进福贵坎坷磨难的一生。

    相信看过《活着》的朋友,总是会不自觉的悲从中来。它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心灵带来一系列的震荡和冲击。这震荡,不仅仅是几行冰凉的泪水,不仅仅是同情与恻隐之心,更是对生活——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的思考。

    今天,我们不谈对文学亦或是电视电影艺术性价值性审美性品评,不谈对悲剧对因果的理性阐述,不谈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的大环境,不谈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亦或是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更不谈余华创作的黑色幽默,今天,我们只谈与《活着》有关的对生活最直接最感性的思考和体验。

    与小说相比,电影通过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情感世界的形象刻画与再现,给我们带来更加强烈的生活气息,以至于给在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堆里,在管弦呕哑亦或是灯红酒绿的快节奏生活中待久了的我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

    对许多人而言,在幸福的生活环境中待久了,反而容易忘却什么是生活,更不知道什么叫苦难,以至于稍微那么一丁点儿不顺心不满意,便消极抱怨个不停。殊不知,在苦难深处,同样不知何为苦何为痛。当一个人在苦难的深渊里,无止境的辗转徘徊,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伤痛时,那些伤口自会不药而愈。当悲剧真真正正的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你接受亦或是不接受,现实就在眼前,不离不弃。然而,区别就在于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以及生活态度。

    再一次咀嚼福贵的不幸,联想到最近所接触的类似悲剧:无论是《立春》里的王彩铃,胡金泉,黄四宝,周瑜,还是《茶馆》里的王掌柜,秦二爷,赵四爷,每个悲剧人物各自在自己的时代社会里与不幸来回斡旋:有的人最终选择屈服或一步步妥协;有的人选择挑战命运苦苦挣扎;有的人直接以死亡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根本无路可走可逃可退,只有活着……

    比如福贵,忘不了他那句: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好好活”如同一根尖针深深刺入我的神经,直至骨髓的最深处。

    生活就如同一片无边无际的深海,它将一切的苦难照单全收囊括于内,犹不失表面的平静。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难,不管遇到多少不幸,生活还是会继续,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活着,好——好——活着,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愿吗?

    然而面对现实的阻遏,当这一最基本的意愿都不能够实现的时候,我们依然只能好好活着!好好活着,纵然不是矛盾悖反的二难推理,却依然让我们无奈而又无措。这不仅仅是黑色讽刺,更是对人类终极命题To be or not to be的设问,是人道主义的高度悲悯。

    也许有人会鄙视福贵的生活态度,鄙视像福贵那样麻木,一味的退避的性格,然而,当这一切降临在你身上时,你又会作何应对?如若不能,我们就应该佩服一次次化解了苦难,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图景下孤独寂寞但依然顽强的活着的主人公,他的一生,便是对《活着》的最好诠释和注脚,更是超越政治历史的生活意志的胜利。

    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审视福贵的一生,正应证了存在主义所倡导的从生活无罪的立场上肯定生活,从无怨无恨的承受中走向达观和超然。活着就是纯粹的活着,不在生活之外确立一切价值。如果一定要提及生存意义与理想追求的话题,那便是“把鸡养成鹅,鹅养成牛……”然而从大跃进到文革,这一理想也发生了改变:从回答有庆的“牛长大了就到了共产主义”,到回答馒头的“牛长大了,馒头也长大了”,再到最后孤身一人与牛为伴时,福贵也只是说:“我有时想想很伤心,有时想想又很踏实”。于他而言,生存的意义便是活着,只是活着。

    毋庸置疑,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当然免不了时代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然而,抛却时代大环境,悲剧的造成与每个人物的性格弱点是密不可分。王彩铃是一个注定只能在狭窄封闭的教室中自我呻吟的女性,更深层面,她的病症表现不在于剧烈嬗变社会背景下个人命运的颠沛流离和不可掌控;而在于其带有自虐倾向的、对于伤痕情感的狂热崇拜,以及那一由身体呈现引发的内心焦虑和强烈自卑。林嘉文的病症则在于他陷入了形而上的泥潭。他的世界太单纯,只有从漫漫历史之中抽离出来的空灵的理论,而那些东西一旦崩溃,便没有什么能够支撑他活下去。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超出他所设想的域值边界,那苦苦的等待与挣扎还有什么意思呢?同样,福贵的悲剧又何尝不是与他的性格弱点息息相关呢!在福贵身上,缺少的不仅仅是深刻的灵魂拷问,还有追寻生存意义与理想的动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严肃思考和反思批判,有的只是无休止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麻木退缩。

    如此理性客观的分析起来,将悲剧与性格弱点相联系,对有血有肉且性格复杂多样的鲜活个人来说,未免太不负责任。每个时代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阴影,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性格弱点。毫无疑问,这些皆是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可转念一想,生活哪里有那么多的必然?哪里有那么多的原因?我们又何必纠结去条分缕析?

    我想,当悲剧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作为读者,反思自身的性格弱点并不断的改善,思索主人公应对生存与命运的答案,以避免发生与主人公同样的命运,同时作为一种生活经历让内心足够强大,以一种理想的容纳一切的温和对待人世间的沧桑;如果作为亲历者,借鉴悲剧主人公面对不幸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生活态度,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积聚成一个能量发射场,做一个能给人温暖的小太阳,时时刻刻散发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惟其如此,方能在冷峻悲凉中永葆对生活的温情,不失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死之思——《活着》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dq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