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穿书,科举,做官,改革,若要概括这本小说《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这五个词就够了。
但有这些元素的小说很多,能写得这样好的没有几个。一本小说,好坏都体现在文中。
作为一个现代人,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更好的体制,男主胎穿科举文,要如何融入一个即将腐朽,却又命未绝的封建王朝?
若只是单纯地读书,科举,做官,尽量为百姓做实事,君臣相得一世,这立意未免浅了些,又何须写穿越,写单纯的古人科举,不好吗?
这本小说加入穿越元素,我觉得是为了改革,强国,埋下“天下大同”的种子。架空朝代“大庆”,既有谐音清,也在昭示着执政者不同。
书中没有极品,主角有兄弟相伴,父母慈爱,师长贤能,入仕后有贤妻爱子(女),有志同道合的朝堂官员,更有知才识才,力求改变的贤明君主……
而这其中,固然各种天灾人祸,朋党之争,外族的毒计,皇子夺嫡……但男主始终不改其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大概是从古至今所有读书人的理想。
而我如今虽然为生活奔波,理想束之高阁,但每每看到有关富国强国的小说,依旧激动不已,读至妙处,拍案叫绝!
这本书我最服气的,还是作者前面埋下的伏笔,后文圆回来了,没有一个人物是废话,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环环相扣,精彩至极。
开头十多章可能有些赶客,但熬过就好,后面的科举做官干实事,越写越精彩。因为是科举文,科举的过程写得十分详实。可见作者把科举的资料化在文中,十分用心。
文风颇具古意,行文犹带古韵。作者肯定看了很多古代民生的相关资料,并且读懂了封建社会以及当今社会制度,才能写出读者觉得合理的改革政策(这段评得不好,等我去读些相关书籍,再来改评)
不过读时不觉,如今写起书评,才发觉自己语言,知识的匮乏,是该多看些书了。
自己没动笔,单纯作为一个读者时,觉得有些小说写得不好。等自己下笔才知道,网文长篇,一章两三千字有多难?还要言之有物,要下的功夫可想而知。
难怪网上戏言,有作者写一本小说,通一门知识,写完种田文,懂种地,写完中医文,懂药理……
我如今才刚入门,写个古代女子外貌服饰,都得搜索半天资料,自己再仿写化用,最后花半天动夫,不过十几字。
而且,历朝历代的服饰都分不清,如何写古代背景的故事?昨天写着写着,忽然想去读沈丛文先生写的古代服饰相关书籍,先记在这里。
输出倒逼输入,其实是有道理的。唯有下笔,方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不足,才能去读书,去学新知识,去应用。不然,读再多书,也是不求甚解。
一开始我并不赞同这句话,因为没有输入,能输出什么?如今想来,信息大爆炸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坚持每天看书,并且还能理解并记住?
如今之计,唯有用输出倒逼输入,直接开始写,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去查找资料,去学习理解,这样不就能学到知识了吗?
这篇文章,一开始我其实是来推书,写书评。结果这小说写得太精彩,我看完心神激动,写着写着就收不住笔,写成了一个小白看大神的小说,得到的收获。
不过,想起我昨天刚写完的二千字小短篇,现在拿出来读,好生平淡,情节没设置好,若我是读者,看完开头就不想看了。
用老书虫的话来讲,太小白了。
还须再学一学短篇故事的写作技巧,要有高潮,也就是爽点,才会有读者愿意看。
写到这里赶紧收笔,还想再去看一遍《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好喜欢作者的文笔!这回要好好品味语言,以及故事的脉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