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拿来爱的,东西是拿来用的。这世界一团糟,是因为东西被拿来爱了,而人却被拿来用了。”
——索菲·金塞拉
无法克制的购物欲,背后其实是内心的匮乏一、过度补偿的陷阱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将过度补偿定义为,一个人在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起过度的补偿行为或“矫枉过正”。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当人们面对生活事件的困扰时,比如:关系中缺乏亲密和关心、身份迷茫、陷入挫败困境时,容易陷入悲伤、无助、焦虑以及对生活失控感中,这时人们更关注自身资源的有限,更容易采用过量进食与囤积货物等填充资源的手段,来减少心理焦虑,增加自己的掌控感,进而获得安全感。几乎所有的购买行为都是非理性的。报复性消费、暴饮暴食...,都是掉进了过度补偿的陷阱。
无法克制的购物欲,背后其实是内心的匮乏二、自我形象的焦虑
人们对自我的认识, 需要通过自己的着装打扮、行为举止、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喜欢什么来体现。物质是一种符号,是社会性的沟通媒介,是个体向他人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
生活中,比起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似乎更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是理想中的自己。当现实与希望不一致时,补偿性的消费行为就发生。比如觉得这买了某一类东西之后可以抬高身价,获得更多谈资,增加优越感。常表现为过量购买超过自己实际收入水平和实际需要的物品上。
再比如一个人若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艺术范的人,那么他可能会从各方面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性。当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表现还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他很可能会大量购买和使用含有艺术符号性物品,通过这一方式来进一步补偿自己的自我概念的完整。
无法克制的购物欲,背后其实是内心的匮乏三、替代性的安慰
当我们幼年的时候,如果遇到父母或他人的漠视,就会转而寻求替代性的安慰--比如玩具,比如零食。这种匮乏感会持续的影响着我们,在成年之后我们同样需要寻求情感的支持。通过购买,以这种物质的满足,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
比如:当能力不被肯定时,自尊心会受挫,促使我们购买彰显自己能力的物品。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具有象征意义的消费行为常常是补偿受损的自尊状态的重要手段,而当失去权力,觉得不够自由的时候,我们往往喜欢购买尺寸更大,品牌标示更大、稀缺的产品。稀缺象征着价值高是一种对权力的变相呐喊。同时,我们还可能更喜欢综合口味的零食。综合口味象征着不受限制,是一种对自由的要求。
无法克制的购物欲,背后其实是内心的匮乏内心的匮乏或许可以通过购物暂时缓解,但比追逐物质更好的,是找回身边的人,当关系复苏,购物的饥饿感就会逐渐被抚平。现在的我们不是东西拥有得太少,而是生命的匮乏感太强了。东西再多,也赶不上内心物欲的增长。东西不是越便宜越好,物品不是越多越好。少就是多,这才是是富足状态、品质生活的要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