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女儿特别喜欢画画,我便给她报了一个线上美术体验课。体验课的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几乎每天都有课,但是女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每天醒来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今天画什么?”女儿的热情让我更加关注她的学习成果。
其实,女儿上课期间,我是全程陪伴在侧的。看着女儿完全模仿老师的画进行绘画时,我会担心这样的完全照搬会不会阻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尽管心里泛着嘀咕,我依旧没有干涉女儿的画作。
昨天的绘画主题是《一起做烧烤》,先用红色油彩笔画出燃烧的火焰,然后用黄色油彩笔填补红色火焰间隙,让火焰更加真实。火焰完成之后,需要在另一张纸上绘制烧烤的食物,比如:茄子,鸡翅、丸子等等。女儿却将圆圆的丸子画成了长长的椭圆形,一旁的我焦虑得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女儿轻松几笔就将长长的椭圆形无名物变成了等待被烤的土豆片模样,土豆片下面还配了一点洋葱和一个青辣椒,简直就是“烧烤地三鲜”。整个创作过程流畅自热,没有丝毫弥补失误的痕迹。最后她将绘制好的食物剪下来,粘贴到筷子上,然后放到燃烧的火焰上进行烧烤,反反正正,正正反反,烤得异常均匀,玩得不亦乐乎!
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于责备,更欣喜于女儿的变通。一个错误或失误出现时,处于局中的当事人或许更能及时清晰的意识到,来自局外人的责备似乎略显多余。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解决问题的信任?答案往往是否定的,我们常常以优胜者的姿态来批判,以侵略者的身份来剥夺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权力,久而久之,学生有了问题也不再自己解决,因为在他解决问题之前,他已经被别人“解决”了。
我常常想,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是无时无刻的谆谆教诲?还是刚柔并济的言传身教?具体的概念我说不上来,但至少让学生有向前走的劲头,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有我就是我的自豪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勇敢向前?这似乎更值得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