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电影《无问西东》有感

看电影《无问西东》有感

作者: 李美耳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18:33 被阅读137次

    这篇文章,仅献给未来我23岁的孩子,妈妈希望你能成为一名好青年。


    进入酷暑的夏日,最爱的炎炎夏日。下午与我的一位读者闲谈,说着最近各自的生活。我说一起看部电影,互相写一篇影评吧。他比我年长几岁,推荐我看《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并嘱咐我,一定要全部看完,一个字都不能少。


    刚开始的15分钟,我认为是电影最应该表达的主要思想,可是,我没有看懂,一度觉得十分的混乱。四代人,四个故事,穿越了世纪,交相呼应。从清华的学堂、到西南联合大学、再到清华大学,高等学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之光、希望之光,那些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便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很多人会觉得故事拆分叙述和人物的时空交错牵强附会,我想可能是忽略了影片的这些故事的一致性,它很完整。我认为,这部电影所想传达的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一代人一代人在自己迷茫的少年时期,被点拨,被引导去叩问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顾时代的浪潮,不顾他人的言语,不顾世俗的评价,无问西东。而这些人成长后,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下一代同样的精神滋养,把这样的大学精神传承下去。

    故事刚开始,张果果的自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故事的第一部分有点长,介绍了四个主角故事的起因,时间线逐次往前推。看似是四个全然无关的故事:

    现代时期:张果果,广告公司的职员。忙于为奶粉公司做提案,期间认识了四胞胎的家人,给了他们很大的希望,孩子们都是早产,输掉了提案,无法兑现自己说过的话。

    文革前期:陈鹏、王敏佳、李想,三个因为身世相同,初中开始就是好朋友的三个人,因为想要去拜访初中老师,结果看见老师被师母追着打,于是李想、王敏佳偷偷拓字写信,想要警告师母。写出了四合院就是集中营和渣滓洞这类的社会敏感词语。

    抗战时期:沈光耀来到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简陋的教室,就算是不做铁皮的屋顶,茅草的屋顶,成本都是不够的。抵不住一场暴雨的袭击,学生们听不清老师的声音,全班只能静坐听雨。

    民国时期: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吴岭澜看着放榜的成绩,英语成绩第一,物理成绩是不及格。老师劝优秀的他选择转到文科专业,他茫然不觉,只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所有优秀的人都在学实科。

    故事第一第二个都很琐碎,直到沈光耀的出现开始,故事才进入状态。沈光耀的故事是最饱满的,吴岭澜的故事,虽然简洁,但却是所有故事的起源和点睛之笔。

    吴岭澜面对梅老师的提问,给出了自己迷茫的答案:“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在念实科。”从这里开始故事才真正的开始清晰。梅老师的一席话,点出了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不应该不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真正的真实是什么,“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段来自民国时期的教诲,同样适用于现在的社会。面对时代的浪潮,扪心自问,不必选择迎合潮流,要遵守内心,从容而笃定。而说出这段话的梅老师,简直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光芒,连我都不禁唏嘘,自己真的太肤浅了。

    抗战时期,吴岭澜在洞外给孩子们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时代,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阐述了当初梅老师问题的回答,“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的,却又充满了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道,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的奇妙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的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究竟应当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到了图书馆,听到了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梅贻琦),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生命的真实”有多么的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原来那些卓越的人物,也会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最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生命的真实。”这段话的分量,堪比张果果最后的那段独白。


    时间在四个故事之间切换,王敏佳被批斗,一起写信的李想为了去边疆支援而选择明哲保身;沈光耀答应母亲不会去当兵;陈鹏误会王敏佳和李想,决定去第九研究所工作;张果果前同事Robert告诉他,一旦帮助了这四胞胎,很有可能会麻烦一身。

    每个时代,都会给出现成的“最佳选择”。那些选择,无一不让人明哲保身、别多管闲事。所以说,这个世界上多没有悬壶济世,大多是只为自己罢了。王敏佳完全可以不去管老师的琐事,不至于批斗毁容;李想可以不把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父母,也未必会葬身雪海;沈光耀完全可以回到自己富裕的家庭,避免坠机战舰;张果果也可以从此消失于四胞胎的世界,也就不会花出去这么多钱去安置这一大家子的人。

    自保是人性,看到李想为了自保,看着王敏佳被批斗,被辱骂,挨打到毁容,都选择沉默。当我们现在来看也只能说一句:时代使然。在那样的时代里,哪怕是站出来说一句很普通的话,做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都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不会苛求这些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都是英雄,只是时代的缩影而已。

    吴岭澜的一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以及空军教官说的:“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沈光耀加入空军,给贫穷的孤儿们投放食物,救了,差点饿死的陈鹏;陈鹏不顾文革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规矩,毅然救起血泊中的王敏佳;王敏佳不连累李想,说信都是自己写的;李想去了边疆,救了张果果的父母;张果果没有出卖David,也安置了四胞胎一大家子人。

    所有的故事都有一种高尚的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在当下下显得是多么的格格不入,甚至是愚蠢的。当然,你也可以说,社会使然。但是这种精神,指引着人们,去面对或盲从,或黑暗,或动荡,或浮躁的时代,给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丝闪耀的光芒。

    他们逆流而上,不顾投机的“教诲”,遵从内心的渴望,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四代人,共同演绎着时代的变化。他们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诠释了什么是“真实”。而贯穿其中的,便是一脉相承的“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内在精神。


    又回到张果果开头的那句独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故事从张果果开始,从张果果结束,虽然有点疏离,但是却也是有着很清晰的条理在里面,故事从两个方面诠释了现在时代“无问西东”的含义。秘书的概念里,觉得张果果是有阴谋的。面对质疑,他懒得解释,说了句:你猜?Robert的概念里,野心和出卖相辅相成,面对着果果,他问他:“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吗?”他懒得解释,说了句:你猜?而David,更是直接愚弄了张果果,让他充当了尔虞我诈的牺牲品。

    这三类人,代表了现在职场中的猜疑、争斗、世故圆滑、表里不一。他们无疑不是顺着这个行业现成的规则和思维方式。

    张果果的独白说:“世俗是这样的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他确实没有改变世俗的能力,但是也没有把David的把柄交给Robert,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他选择了不参与其中,出淤泥而不染。这种对待世俗的办法,之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都不难。

    “世俗”未必是随波逐流的择业、未必是明哲保身的苟且,未必是泯灭人性的批斗。“世俗”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如同空气一样包裹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到无法察觉。当我们以为民国、抗战、文革已经是过眼云烟时,是否应该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时代标签呢?

    电影的最后:“看到的和听到的,常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的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为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雀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考上清华的人们,未必想过至少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如果只是自私的自保,这些名校毕业生不配称为社会之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这些才应该是被鼓励被培养的,被传承下去的社会精神。传道授业,传道先于授业。大学,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培养的场所。

    它的目的,在于塑造三观,而非仅仅的传授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是对清华大学的礼赞,不如说是对清华精神、甚至是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的礼赞。在这样的浮躁的现代社会,它依旧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我没有上过清华,但我想去感受一下清华的氛围。是否与我理解的一致。

    愿《无问西东》这部电影给人们带去的是真正的思考的力量,而不是昙花一现。在我们的人生中,缺乏梅贻琦老师这样的智者去点拨我们的人生,引发我们的思考,但是跟优秀的人在一起,总是能有所进步。


    回想起几个月前,当我不满于工作的无意义,不满于生活的枯燥时,得到最多的解答就是:“别人都是这么过的,你为什么就不可以?你的心为什么这么大,这么的不切实际。”没有一个像梅贻琦老师这样的人站出来告诉我,“转系与否倒是小事。”,也没有一个梅贻琦老师站出来给我描述这迷人的,心驰神往的状态。

    所有的长辈都试图用自己那并不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浅薄的思想劝说我屈于现实。似乎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世界改变,却束手无策。

    工作中的琐事乏善可陈:每天见一样的同事,听雷同的八卦,做重复的事情。我们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颗颗机器上并不重要的齿轮。于是,只能麻痹自己,自我安慰:“大家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

    其实辞职以后仔细想想,每天有计划的生活,每天练习日语,听英语,练习瑜伽。也不是完全的无所事事。无论面临多么深切的绝望和迷茫,都要坚信,梅贻琦所描述的状态是真实存在的,所有人都在一阵彷徨后,抵达了知行合一的自足状态。与这样的喜悦相比,别人做了什么选择,根本就不重要。

    如今,当我上完课,看完一本书,旅游归来,看完一部电影,坐在电脑前,认真的写作时,也同样能被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幸福包围。我相信体会过这样的人不多,人们总是在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稀有的、不那么容易获得。这种喜悦可以让人不再惧怕世俗的浪潮,不用在意世俗的眼光。反而是安安静静的做最真实的自己。

    不要因为“别人有,所以我也要有。”而决定自己的消费,不要因为“别人这样过,我也要这样过。”而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人很容易陷入攀比,然后在孰优孰劣中获得浅薄的快感。真正的快乐,不会因为潮流或者世俗而改变,它源自于你坚定的价值观和内心的坚定。

    当你眼前的某个人经历有限的长辈、朋友对你的“谆谆教诲”,劝你“中庸”做一个墙头草,让你犹豫不决时,不妨看看他们的人生。你听谁的教诲,就更有可能成为谁。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更应该是去参考,你所崇拜的、敬重的人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而不是被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左右你的思想。

    所以“希望你们以后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探索,对真实的自己。”


    青春不过就这么些日子,不要让自己后悔,也别总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那些世俗的人,说服不了,远离便是。当你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并成就了一番事业,那些人还是会回过头来找你,仿佛之前那些反对或者说教都不曾存在一样。因为对他们来说,好的结果都是有吸引力的,只不过不愿意付出过程的艰辛罢了。这些、懒惰、混沌、贪心的人,成就不了任何事情,也自然不必听他们唠叨。

    相信我,一定会有人高举“为你好”的旗帜,给你灌输一些浅薄、陈旧的价值观;一定会有人冷嘲热讽,用反智的话语嘲笑你的严肃和努力;一定会有人在背后议论你的怪异,抱团来孤立你和排挤你。

    在人生这条路上,恶意,嘲讽,无处不在,孤独迷茫随之而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幻想轻易的能越过荆棘,抵达彼岸,世界上没有这么轻松地事情。如果你只幻想有一个好结果,却不愿意付出过程的辛劳,那么,你只是个懒惰和不切实际的人罢了。

    不要贪心、不要害怕、更不要懒惰。该狂妄的时候就狂妄,该谦逊的时候就谦逊。永远不要停止自我反省,也永远不要停止对生命的思索,对真实的自己。


    这篇文章献给我未来的孩子,一个人财富的多少不仅仅在于物质的基础,更在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当你读完这整篇文章,知道这个年纪的我,正在经历的世俗事情的真实感受后。希望你能做好自己,做一个善良、谦卑的好青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电影《无问西东》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rq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