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稻田鱼高产高效益,土地托管托出三方共赢。”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宣汉县鸭池村,只见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里飘着这样一幅标语,充分展示了宣汉县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的成效。
近年来,宣汉县积极探索推行土地托管服务,大力发展稻田养鱼,提升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效益,有效激发了土地“钱”力,形成了农民增收、土地增效的良好局面。
稻田养鱼,为土地增“钱”力
宣汉是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成立宣汉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胡家分会,建立了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胡家镇鸭池村创新推行土地托管服务,大力发展“稻鱼综合种养”,破解农村土地撂荒问题,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该镇创新发展稻鱼产业“137”分成模式,整合涉农、水保等项目资金700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鸭池村创建2000亩稻鱼产业园。按稻鱼产业年产值900万元(鱼600万元、米300万元)计算,根据“137”股权量化模式进行利益分配,即集体占鱼产值1%,约6万元;托管农户与受托管大户除去集体1%后,按照三七分成,托管农户收入=(鱼总产值—集体1%)×30%+米总产值×30%,约1500元/亩(不含劳务收入);受托管大户收入=(鱼总产值—集体1%)×70%+米总产值×70%,约3100元/亩(含成本)。
“稻鱼收获后,专合社将以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不用担心销路。”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袁军说,一田双收:稻谷按亩产1000斤计算,一亩稻田可收入1200元;鱼按亩产300斤计算,一亩鱼可收入3000余元……稻鱼亩收入达4200余元,比种单一的传统作物稻谷增加不少收益。
“有专合社和专家帮助农民种地,还不影响打工赚钱。”鸭池村一组村民赵伟昌说,不少农户将土地托管给供销社后,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我们打工一天可挣90元,一个月下来,稳定收入有2000元左右”。
目前,鸭池村实施土地托管,发展稻田养鱼面积达2000亩,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效益,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进一步激发土地“钱”力。
土地托管,让种地更省事
土地托管的核心是土地资源、农机资源、其他服务资源等要素的整合,通过规模化和机械化,实现降低成本、农民受益、服务社会的目标。
今年5月,家住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的宋翔云发展稻鱼6亩,黄澄澄的稻谷笑弯了腰,一片丰收的景象。
今年50多岁的宋翔云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多年的辛苦操劳,让他壮实的身上“镀”了一层古铜色。“以前忙活一夏能晒脱皮,现在专合社提供的土地托管服务,有人帮种、帮收,种地更省事了!”
宋翔云与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签订了6亩土地的托管协议,大力发展稻鱼综合种养。(紧转第二版)(紧接第一版)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种子和鱼苗供应、技术指导及稻鱼收购,约定最低保护价并实时调整收购价,确保农户销售无忧。
据宋翔云介绍,他今年种植的6亩稻田,可收割稻谷3000余公斤,可收鱼900余公斤,年收入可达2万余元。
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介绍,在胡家镇鸭池村最早试点托管土地,面积达2000亩,与数十户农民签订了土地托管服务协议,为农民节约直接种粮成本数万元。
种地兼打工,里外都是收益
土地托管业务从起初农民“不买账”,到如今广大农民自己算好了“收益账”。
家住鸭池村的村民赵伟昌,家里有土地2亩。由于没有机耕路,耕种很费劲。3年前,他与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协议,由专业合作社直接将种子、化肥等农资送到地头。“种地还不耽误外出打工,里外都是收益。”如今,赵伟昌积极签订了土地托管协议。
赵伟昌算过一笔账:土地托管前,外出打工的农民因返乡务农,按夏、秋两季20天计算,每人就减少劳务收入2000元左右。
托管后,专合社负责种、管、收等各个环节,每亩土地每年为农民节约支出50元左右;不用返乡,农民每年务工收入可增加2000元。
“一减一加,每户农民增收不少。”赵伟昌说,加入土地托管后,农民不用再四处购买农资、租用农机,真正做到了省钱省事更赚钱。 □文/图 特约记者 张平 漆楚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