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罗·朗宁
还有30天,2018年就要结束了。可是都要2019年了,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艾滋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病。如果一个人患上了艾滋病,那他需要承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比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要多得多。
“艾滋病人用过的东西别碰”
“不要和艾滋病人说话”
“不要离太近,小心咳嗽打喷嚏传染你”
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早已耳熟能详?可能是来自父母的疾病预防教育,或是亲朋好友“善意”的提醒。
然而,这些“善意”的提醒终会成为我们担忧的目光,化作一支支锋利的寒箭,无情地射向艾滋病患者,将其杀死在寒冬的清晨里。
著名记者柴静在《我所看到的恐惧——艾滋病人采访手记》中提到一个艾滋病男孩的生活场景,透过这几段文字的描述,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小男孩的敏感与承受的生活压力。
出生时母亲因输血感染了艾滋,已经去世,他也被感染,与奶奶,父亲,继母生活,别的小朋友见到他就躲开。
吃饭时,他吃的菜由爸爸夹在碗里,吃火锅的时候,他吃了一会儿,凑了下身子看了一下锅,又坐下了,他爸说“你吃什么”
他端着碗怯生生地说:“粉条”。
爸爸意识到摄影师在,犹豫了一下,说“你夹着吃”。
他立刻说“不,你给我夹”
“夹吧”
他说“你给我夹”
继母在边上说了一句“夹吧”
他爸说“你就夹吧,没事嘛没事,叫你夹就对了嘛”
他迟疑着站起身,看了一眼锅,没伸进筷子,在离自己最近的汤的表面匆匆夹了一片菜叶,坐下来放在碗里,搅着。
桌面上没声音,他解释了一句“粉条没有了”
他爸过了一会儿,捞了一筷子粉条放他碗里。
从初中开始,卫生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艾滋病只能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其他正常生活接触是无法传播艾滋病的。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谈艾色变”,在对待艾滋病人时总带有“歧视”的眼光,仿佛自己跟他们多说一句话,一个握手,一个拥抱,就会给自己惹病上身。
当这个社会对艾滋病误解越深时,这个病也就越来越无药可治。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但是一看到“性”,人们总会将其放大,而固守偏执地揣测“他一定是乱交才得的艾滋病”,这种先入之见的歧视对艾滋病人来说极其不公平。
杀死他们的,不是艾滋病,而是人心。
因为歧视,极少数艾滋病人会公开病情,于是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有的忍受不了会选择自杀,有的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在社会上进行报复性传播,称为“无声的抵抗”。
如果一个社会里,不能正确地看待艾滋病,正常对待艾滋病人,那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艾滋病的问题出在于病毒本身,而人只是个载体,将所有的罪责施加于病人,而非病毒本身,这是多么的暴戾。
最后,希望大家能正常对待艾滋病人,“正常”是他们活下去最后的期盼。
如果可以,请给他们一个拥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