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一项学问,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乐在其中。
《论语正义》解说:“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孔子就是乐之者,自己乐在其中,很快乐,自然就会学的非常深入,也不需要额外的自律和毅力,因为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所以,我们以前经常听说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一个人在一间事情上花了足够长的时间,那也也就能有所成就。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会在一件事上花那么长的时间呢?就在于他是乐在其中的,不知不觉就累积了非常长的时间,那么夜以继日也不会觉得累,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可能产生“心流的状态”。
孔子喜欢做学问,也把他固定成了自己一生的志向,一辈子只做这件事。
为什么对于一件事,不要轻易去装模作样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因为大多数时候,你只是知道而已,就像王阳明说的,你只是知道一些说法而已,并不是真的懂得、也不是真的晓得。
很多人一旦道听途说一些消息,就开始在网上大放厥词,这背后动力就很值得怀疑,因为大概率只是为了博眼球、求关注而已,并不是真的对这个事情有关注。
我们只需要对自己喜欢的、有深入研究的领域发表自己的见解,谨言慎行,戒慎恐惧,对所有事情要抱有敬畏,否则若干年之后往回看自己就会发现自己有多傻了。
别老是觉得自己知道了,懂得了,一个人只有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才会不断地去学习,从书中学习,从影视中学习,从工作经历中学习,从和人打交道中学习,就像乔布斯说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一个人只有认为自己有所缺才会去补充,总觉得自己很饱了,什么都知道了,也就意味着她不再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系、不再去学习、不再去创造了,因为自己已经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