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写出一个我

作者: 人中每文 | 来源:发表于2018-12-28 14:27 被阅读252次

    跟着生命成长的节拍,随着岁月流转的脚步,一日又一日,眼看接近年末。2018即将结束。

    早在半月前,圈里的各位简友就已经开始在写总结与收获。我迟迟没有动手,大脑却在思索、回顾,这一年,我有哪些事情可以记录,又有哪些感受值得诉说。


    正当我还在酝酿着自己的年度总结主题时,“跟着张文质写作”微信群里发出了“跨年朗读会”的活动通知,要求用大家用声音来分享各自的写作经历与体会,并将文字稿以简书形式发送。借此契机,我索性合二为一,干脆把总结当做朗读稿来用,于是题目就被命名为了——《2018,写出一个我》。

    2018年是我写作数量最多、写作题材最广的一年

    从纸媒刊发、各公众号推送、乐途网发布到简书更新,以及电脑硬盘里未曾露过面的文字,70多篇文章字数加起来几乎是我过去几年的总和。之所以能把“写”这件事一直坚持下来,我其实已经找不到具体生动的理由。就像张文质老师曾说:写作是一个人的通用能力,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需求。它和我们日常中的其他活动并无二异。比如有人喜欢搓麻消遣时间,有人热衷跑步强健身体,有人通过瑜伽释放自我。而我,借助写作来见证生活。

    今年2月,我第一次尝试着写微信读书体会。每读完APP里面的一本书,我便逼着自己用文字记录当时的感受,字数从6、7百到1千左右不等,当时只是觉得一本书读过了很快就会忘,如果写一写可能会让印象久一些。后来发现,正是那些篇幅不长的读书体会却在以后的写作中给了我极大帮助。

    比如今年6月我在写回忆梁晓声先生的《三生有幸,三次相遇》一文时,我立马就借用了微信读书《恰同学少年》《中国人的日常》两本书的读后感。11月我在简书里写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命中知己请珍惜》部分文字也出自微信读书《君子如玉》一书的读后感。

    10月,在我正式成为樊登读书会会员后,我又开始逼着自己写一些零星的听书感受。再等到读完纸质书,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便出来了。比如《世界如锦心如梭,跟着文字去行走》《四时之诗,春夏秋冬皆是情》等。正是这种有意识的读与写、听与写,及时的输入与输出并驾齐驱才使我的写作兴趣得以持续,稿件数量逐增。

    今年3月,我第一次尝试人物采写。临时接到任务,没有提前做功课。面对的是江西宏盛集团的两名员工,所谈的是十年前他们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与感受。当时完全丈二摸不着头脑的我,除了懵圈就是傻坐。不懂得如何打开受访者话匣,好不容易提出一个问题,对方说了半天我也没听懂。好在人够热情,后期通过微信联络进行了好几次交流才得以完成稿件。

    再到4月,我又受命采访区民政局局长。这一次我提前做了许多功课,仔细观看与阅读了所有关于他的视频、文图资料,并记在心中。采访现场,与我同行的小伙伴还使用了手机录音,这次的任务完成得非常轻松。稿件一提交就立刻收到了奖金。我也从中明白,人物采访是一件必须提前下苦功的活。再到6月采访省市单位的扶贫第一书记、8月采访方志敏故乡的“英雄人物”,加上有领队人的指导,我在那次实践中学习到的方法也很多......

    比起写作技巧,我觉得自己最为受益的还是从各行各业的采访人物那里见识到的不同风景以及从他们起伏的人生历程中获得的一些启示。当一个个模范人物的良好形象跃然纸上,最受鼓舞的自然是他们自己。更加拼搏、更加奋进无疑会是他们日后的主画风。扬人善,即是善。这,或许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2018年是我写作热情最高、写作意识最强的一年

    今年7月,我再一次参加了“教育行走”全国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写作”成为那次活动中的一个高频词。不少讲座嘉宾、发言教师都提到了自己对写作的理解,介绍了自己的写作经验与方法。谢云老师与方心田先生分享的大量干货让很多人久久难忘,我也在第一时间将它们保存在了自己的备忘录。可惜,如今随着手机一起丢失了。

    紧接着的10月,我参加了第二期“张文质写作班”的线上学习活动。谁曾想仅仅199元的费用、短短三天的听课竟使原本只想收获一缕春风的我意外地得到了整个春天。

    我第一次写出了近6000字的学习感受——《写作是一个人的修炼》,怀着忐忑的心情发送到了群里。一觉醒来后突然发现阅读量大增,我查找了很久才发现是张文质老师第一时间转发到了他的微信朋友圈。我的名字应该也是由此印在了他的脑海。

    后来在深圳再见时,当春华校长拉着我走到他身边想要认真介绍时,他就已经脱口而出“我们是老朋友啊。”他的随和与亲切一直让我感动。线上学习结束后的一周内,我按时提交了他规定的3000字学习体会《写作的显性技巧与隐性技巧》一文。再次得到他的肯定与点赞。我也因此受到李晓霞老师的邀请成为了“跟着张文质写作”简书专题的七名管理员之一。

    刹那间,恍若在梦境一般,我就这样拥有了自己的写作导师,遇到了一个以提升教师写作为目标的团队,加入到了一群热爱教育写作的人之中。而这些,我在以往从未想过。

    想要促进大家的积极写作,早得成果,善良的张文质老师特意许下承诺“要穿一件苏格兰裙子为每一位出书的老师庆贺。”他就这样把鼓励化为幽默输入到了大家的执念中。

    恰在今天,我在写这篇总结的时候,群里传来喜讯:我们可亲可敬的春华校长马上就要出版自己的著作——《心怀柔软做教育》了,大家一阵欢呼雀跃、乐不可支。我蓦地想起昨天有位同事问我:“你看的书是不是太柔了?”此刻,我好想笑。关于“柔软”,我与春华校长的默契已经到了“确认过眼神”的地步。

    为了跟上大家的节奏,我在写作群里发出号召的当天即2018年的10月8日就下载了简书APP。按照张老师的教导,认真地写自己真实的教育故事、生活观察、教学反思,重点是努力把文章写长,不过一千字坚决不要。

    张老师说简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自动统计写作量,我也想着哪天累计到十万字时就在群里发个喜报。看着数字一天天变化,有时会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积累着“财富”。“先增加量,再改变质”我深以为然。

    睁大了眼睛、敞开了心灵之后,我突然发现教学中值得记录的故事太多了,同学之间的纷争,师生之间的误会,课堂上的,校园里的……我似乎有了“戴着写作的眼镜去看世界”的意识。

    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我的语言仍然跟不上思维,我没有办法借助手机发送语音来进行写作。而每天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的时间实在有限,每每灵感闪过却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溜走就觉得好难过。但比起以往“溜走就溜走”的态度,这种难过让我觉察到自己的写作自觉性提高了。我会想办设法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产生疑惑: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写作上,对于教学有帮助吗?孙双金老师曾撰文说:好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会上课的老师,一种是会写作的老师。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觉得自己还可以努力地向一位“好老师”慢慢靠近。

    而事实上,不断地写作也真的使我越来越理解学生教师、越来越明白教师、越来越懂得生命的意义。而我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柔,也是因为——写作给我的心里装进了慈悲。

    图片发自简书

    就像我所挚爱的教育、文学一样,写作也不能给人带来太多的功名利禄。但就在每一次写下的过程中,我逐渐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抵达理想的能量,写出了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写出一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ws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