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女变化之反思

小女变化之反思

作者: 星晨_5aa6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22:38 被阅读0次

        近段时间,总听得大姐评价女儿说:这小妮没小时好玩了,乖巧了。我也有同感。

        观察我们周围的情况也可以发现,不少妈妈只爱婴儿期的孩子。孩子两岁前,几乎是完全的被动体,父母家人被孩子的可爱感染,柔情似水,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充分享受着做父母亲人的快乐。可一旦孩子开始有了已的想法,自主意识萌发后,成人就会觉得孩子处处触犯家长的期望和规则,变得不听话了,不可爱了,于是家长眼睛里开始流露出厌烦的神色。不少家长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带,越来越不听话”。

        依孩子的天性,他们其实都想变得完善,想表现得更好,孩子会本能地讨好父母。但如果在沟通中体会的是压力和不尊重,孩子逆反情绪就会被激活,以更加“不听话”来守卫自由意志和尊严。也有一些孩子走向另个极端,彻底放弃个性,内心不产生任何主见,变成一个天真可爱的提线木偶。不管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情绪淤积,无法建立良好的内在秩感,思维紊乱,甚至行为怪异。

        对此,我深有体会,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感觉自己情绪比较愉悦,能平等地和女儿进行对话交流,就能感觉出它的可爱和有趣;什么时间情绪不佳,烦躁甚至郁闷,能明显的感受到她情绪的对立,现在想来,肯定是自己的情绪传染给了她。

        作家梭罗说过,“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孩子就是一枚水嫩的果子,需要我们爱护着成长。谁不知道讲道理、发脾气最简单?谁又见过哪个孩子是通过父母单纯地讲道理、发脾气变得越来越完善的?

        “我所知道的最快乐的家庭,是那些父母不说教而对孩子绝对诚实的家庭。恐惧在那些家庭不存在,父亲和儿子是伙伴,爱也可以在那里滋长。在另外一些家庭中,爱却被恐惧压倒,矫饰的尊严和强求的敬重使爱缥缈无踪,强迫的尊敬永远暗示着恐惧。”

        杜威认为,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成人的规则和控制可能立即见效,但却使儿童后来的行动失去平衡—后果就是儿童更容易受一些坏习惯的影响,他会不自觉地采用回避或欺骗的手法来平衡自己。所以控制欲强的成人,错误就在于缺少对受控制儿童发展倾向的预见性。

        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赤裸的心灵,所以我们就变成道德家”。而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而是要做得得体,让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我同意这样的比喻:一个真心乐意给儿童自由的家长应该像一个仆人一样,精心地为主人提供餐饭,但并不规定主人吃什么吃多少;默默地为主人擦干净浴室,并不规定主人什么时间洗澡。他为主人提供种种帮助而不去支使和强迫主人去做什么。他不去打扰主人的生活,在主人需要时,却能及时出现。

        主仆比喻无关家长和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更不是意味着“仆人”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当牛做马地照顾孩子。只是说明家长应保有怎样一份尊重儿童的、得体的态度。儿童实际上非常温顺,是带着友好出生的。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善于倾听,有变通性,孩子就不会固执。不曾见识过“暴君”的儿童不会变成“暴君”,领略过优秀“仆人”品质的儿童学到的正是“仆人”身上的好品质。

            尹老师的女儿圆圆小时候极少哭闹,总是非常快乐,尹老师夫妇从没觉得带孩子是一件令人烦躁的事。在任何事情上他们都不和孩子拧着来,也不用没有价值的妥协搞乱她的意识,当他们力求把事情做得美好可爱时,事情往往也就变得简单了。孩子的心境总是清亮的,她不需要用哭闹这样的武器来保卫自己,她的世界里没有威胁,所以她总能坦然地沟通和表达。

        开“提意见会”是他们和孩子相处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也是他们整个关系的反映。可以想象出,待孩子长大了,就成为他们记忆中美好的回忆。

        以此为境,努力向上,控制情绪,摒除讲道理和责骂这两种或简单或粗暴的处理方法,理智,智慧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或孩子的每一段特殊的日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女变化之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xl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