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把文章在公共平台发出来,无论如何还是做不到完全不介意阅读量和收益。简书会给日更者加成奖励,加成卡是和收益与热度挂钩的。后台的推荐算法如何,我不了解,至少就这一点来说,日更有利于文章获得更多阅读量和钻贝收益。本来只是随便加入日更计划玩一玩,看到日更奖励后,我还是不可免俗地心动了。
我不能接受自己仅仅是为了日更而日更,不喜欢发无质量的文字,把公共平台当日记本。那样做既破坏了社区的文章质量,对个人也无甚好处——如果是为了练笔,无质量的文章写再多也起不到什么练笔的作用;如果是为了收益,长远来看,输出低质文字只会毁了自己的账号声誉,或者说是个人品牌。当然,如果有的人日更只是当做个人日记,或者当做普通的社交软件来玩,那自然可以不在乎前两点。
既要日更,又要保证所谓优质内容输出,而我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学业,怎么能保证每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写文章呢?答曰:存稿。
存稿哪里来?
两年前我就有在电脑上写每日随笔的习惯,做不到每天坚持,但是零零散散也记了许多。这些随笔,大多只是日常的碎碎念、流水账,但有的却是长篇大论、洋洋洒洒上千字。将它们整理出来并不需要费太大力气。
本科阶段写了很多课程论文,虽然于学术并没有什么可观的创见,但是有许多都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话题,直到现在我也很喜欢其中的一些。直接把论文发出来当然不可取,何况那时候我的文笔还很稚嫩,有时为了凑字数啰嗦了许多废话。所以我会把有意思的地方摘出来,用现在的标准重写一遍,写成适合分享给更多读者的文章。
如果哪天时间充足,我也会敲一点新的存稿。我给自己文章的总体定位是诗歌、物质文化史和艺术史,这些领域要么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要么直接和我的专业相关——总之都是我喜欢且擅长写的东西,写起来会比较顺手。任何想靠写作获得收益,都要选择自己的长处,总说没有文思没有灵感,如果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怎么会完全无话可说呢。把自己喜欢的事物写给别人看,这就是我写“风雅与风尚”系列文章的初心。
建立写作资料的个人“数据库”。要有及时记录新想法的习惯,想到什么有趣的点、可以写的东西就记下来,哪怕只是一个词语、一个脑洞,如果写出来完整的一段话,就更好了。读书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给每一本读过的书写一个小小的书评,哪怕只是一个标签式的评语,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很方便地回忆起来哪些书的内容是可用的。这些自己记录下来的写作想法、片段,就是你的“数据库”。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从过去的某个想法开始。
想法是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于要尽快写出来。我真的感谢自己几年大学文科专业的学习。长期写论文,把一个在高中时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只会无病呻吟的文艺青年,逼成了生产学术垃圾的行家。我不讳言自己在本科时生产了很多学术垃圾。学术是要求创新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本科阶段连学术的门都摸不到。大多数课程论文,真的只是起到训练写作思维、改进文笔、积累材料的作用——然而这已经很好了。在大学能学到很多受益终身的技能:比如现在对我而言,相比于坐在图书馆里死磕一篇学术论文(导师——你的最重要的读者——正在催更的路上!),写这些文章已经是比较轻松的事情。
总而言之,想把写文章的速度提上去,别无他法,唯有长年累月多写而已。时常总结经验,看看过去的文章有什么问题,形成对文字表达的条件反射。再好的作家也不能荒废笔头。就像美术生要不停地练习绘画,最后对线条形成肌肉记忆。
要有逼自己写作的动力,就像在学校有deadline可以督促提高写论文效率一样,简书的日更是一个很好的写作驱动力。
存稿并非都是成熟的文章,有的还是碎片化的语段,有的语言还很生涩。在空闲时间整理它们,连缀、改写成一篇篇成稿,相比于重头写一篇全新的文章,有过去自己写的各种文稿打底就好得多。
目前计划是先日更一个月,如果哪天没有存稿也没有时间认真写文章了,那自然就放弃日更。保证质量是最重要的。
原创 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