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仄韵)•永远的阿婆】
冰轮飞妒,客地阿婆,把灯伴读凝看。
稚子初飞,千里相随相伴。
今三夏无清扇,稚子回、不见檐燕。
顽童戏,竞投石击水,世事波散。
百草千花回变,芒星岸、看红雨纷纷叹。
望断青峰,一路盼归心颤。
幺侄不识远客,稚鸦哺、把桔悄攒。
心尖肉,若非爱,怎知冷暖?
回到老家看到堂哥的小女儿甚是可爱,可是怎么逗她,怎么引诱,都无法尝到她手中攒着的桔子。这孩子正处于自我认识的萌芽期,不肯轻易分享属于自己的东西确实可以理解。可是,这位“不识远客”的幺侄却心甘情愿地“把桔悄攒(zǎn,积攒 )”,然后一脸幸福地将剥好的桔子喂阿婆吃,就像那反哺的雏雅。
不禁想起那陪我度过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耳聋阿婆。大约也就是侄女这个年龄吧,我便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改革开放的第一代留守儿童。
长大后看弗洛伊德的心理书倒是没有觉得自己的童年有多么的不幸。按道理来说,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应该有非常大的创伤情结。可是,我却一直觉得自己的童年真的过得无忧无虑。
只是那“把灯伴读凝看”的阿婆永远不在了,要想再享受阿婆一边扇扇子帮孙女降暑和驱赶蚊虫;一边深情地守着孙女做作业或看书的幸福日子就像“顽童戏,竞投石击水,世事波散”般一去不复返。
阿婆是在90多岁走的,在客家地区那是高寿,当做喜事来办的。本该觉得心安才对,毕竟在几十个孙辈中自己是唯一那位连“冰轮"(月亮)都"飞妒”的幸运宠儿;而且我大学毕业后,阿婆便“千里相随相伴”在我左右,直到她知道大限即临而吵着回老家落叶归根。
自她走后,我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再也体验不到以前的安全感了,直到能如愿回老家拜祭后,那种熟悉的安全感又回来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也是“百草千花回变”,变得越来越遥远。回去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只能“看红雨纷纷叹”。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却有着莫名的“一路盼归心颤”,仿佛阿婆还在那等着相见。
每每听到或看到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报告或分析,动辄就将长大后的各种心理问题归结为儿时被父母所弃时,我就会想起阿婆及留守在乡下的千千万万的老人和孩子。
衷心希望那些留守的孩子们都像我和侄女一样有一个被宠爱的童年。也希望曾经的留守儿童们在埋怨父母,埋怨儿时的不幸时能够读一读迈克布莱德博士(McBride,K.)在《母爱的羁绊》(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一书中总结的一段话:
“每个孩子的生命中都应该有一个人不顾一切地爱护他/她! 我们在成长中逐渐脱离这种特权和依赖,并学会在情感上照顾自己,依靠自己,而这是稳定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拥有至少一个曾无私爱护过自己的人! 当然,这个人可以是长辈或是你所尊重的成年人如老师或亲友。
注释:
三夏: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
稚子飞:源自《稚子班》中的“稚子高飞止,黄鹄飞之以千里。雄来飞,从雌视。”
备注:
1、此诗押中华新韵。按高观国的《声声慢(仄韵)•壶天不夜》格式填词。
2、图摄自广东客都梅州兴宁某村庄。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以诗词言志,以诗词写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
6、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7、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