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以西游记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浮雕,为了方便大家,我把照片的局部特地放大了。今早闲步,偶然看到,觉得很有意思。图案栩栩如生,文字凝练并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浅显易懂。
中国过去的图书很多也是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如《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描《荡寇志》等小说的绣像,估计读的也是这类图书。可别小看这类书籍的作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对传播文化有很好的效果,很多人的文学启蒙就是这样开始的。赵树理先生曾说特别希望农民用鸡蛋换自己的书,因为这种“鸡蛋书”便宜,老百姓看得起,便于他们长知识,懂道理,还能向别人传播这些知识道理,乡村的教化就能在无形中完成了。
我想起小时候读的小人书。那时候书籍少,也没多少钱去买,就和同学交换着看,每每反复看,还不过瘾。印象比较深的有《巴陵女侠》《岳飞传》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也挺幸福的,毕竟我们还有空读书。书虽少,但反复看,正加深了理解,避免了过目就忘。更重要的,是从此发生了对文学、对读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有专业研究说,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及早培养,如果耽误了,到初高中阶段就无法弥补。这种能力一旦缺失,影响的是所有科目的学习能力。所以我真希望小孩子能从手机中走出来,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在本该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阶段能好好地读读书,为一生打下必备的基础。
——作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