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带你走遍天下都不怕
铭鸿秋
人们对于他人的要求很高,对自己的要求很低,眼睛总是盯着他人的缺点,对于自己的缺点却不改正。
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两个包,一个装着别人的缺点,一个装着自己的缺点,只不过是把装有他人缺点的包放在了前面,把装在自己缺点的包背在了后面。
《周礼》为儒家经典,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讲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周礼》、《仪礼》和《礼记》,既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后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溢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在如何正确对待包容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吧!但是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了。"
在这里孔子提到了中庸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对于中庸之道评价很高,认为是一种至高的道德。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很久没有人达到这种道德境界了。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不过之也吾不及,保持和谐状态。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暂时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清朝名臣曾国藩位高权重,身边趋炎附势的人很多,他对此总是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奉承而喜,也不因人屋谄谀献媚而恼。曾国潘曾深谙人情之道,倘若拒绝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倘若沉醉在逢迎之中,则会让那些颇有见地的人才流失。因此它采用了淡然处世的方法。这种中庸的处事方法在不违背个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像是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棱角的摩擦而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让人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这便是中庸之妙。
中庸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它贯穿儒家思想的始终。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讲究学问,听到符合义的事情也不去做,有了过失也不去改正,这使我很担忧啊!
孔子谈到自我修养就是日新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进步。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指出人们既不知道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也不讲究学问,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也不去做,有了过错也不知道改正,这样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在他看来,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之间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伸展自如,舒畅自在。
这一段描写了孔子闲居在家的样貌,伸展自如,非常闲适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