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网看帖子,一个人说她一直做决定都是哪个难选哪个:高中时可以选文科理科,她选了理科。现在她要从前端和嵌入式中选择一个作为学习方向,她选了更难的嵌入式。她相信付出会有回报。我当时就想,难不等于有回报。回报和就业市场,也就是公司需求有关。觉得自己努力了,选择了难的,就放弃收集资料,做决定,其实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有个同学今天找我聊了一段最近的行业不景气的事。他说打算休息一阵,等景气了再找工作。我之前是赞成这个看法的,但最近身边好多人转码,让我觉得和曾经的有个事件很像。机械工程师和土木工程师曾经的地位就像现在的计算机工程师。如果人们想要付出高于均值的努力,收获超越均值的回报,就会选择这两个专业。难学,烧脑,但后面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都能收到回报。2000年还是哪一年起,随着自动化越来越流行,机械工程的辉煌成了历史。最近我都在用AI辅助编程(Github Copilot),也说不好程序员会不会重蹈覆辙。
所以我当时就在想,休息是逃避激烈的就业竞争。“无脑”选难的,是逃避思考和做决定。我们真的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随机吗?
晚上看李小龙女儿写他哲学的一本书,也提到“积极投身其中,用心智生活”。李小龙13岁起和叶问学习咏春。叶问发现李小龙性格急躁,很喜欢一味盘算自己的出拳和招式,不会随对手去自如做决策。即使叶问教育他心平气和,忘掉自己,他也困在自己的聪明和好斗里。在多次提示无果后,他叫李小龙那周不要练习了,回家想想他的话。好动的李小龙,一周不能练功,感觉意志消沉,一腔精力无处发泄,于是乘船去香港打发时间。
出海不多会儿,他就躺在船上。想着师傅的话,他想不透做错了哪里,气到揍了海水几拳。这就是他后来文章里提到的“水之道”:这水方才不是向我说明了功夫之理吗?我打了它,它却没有受伤。我再次使出全力攻击它——它却依旧毫发无损!接着,我又试着抓起一把水,却抓也抓不住。水,是世间至柔之物,可以装在最小的罐子里。然而看似柔弱,它却可以穿透世上最坚硬的物质。正如师父所说,不黏着、不闭塞。因此,要想控制自己,首先得接纳自己,顺应而非违背自身的本性。
水的“随流”在李小龙哲学里意味着活在当下——有意识、有追求、有目的地生活。活在当下并不单纯地等于置身于某个场所。不仅在于你去没去上课,而更在于你是否积极投身其中。你是否认真听讲、提问、做笔记、参与讨论?还是身体虽然在那儿,心却在手机上,头戴兜帽,耳塞耳机,整个人昏昏欲睡?活在当下是学着像水一样的关键。当我们遇到障碍时,会考虑止步不前还是继续前进,不像水,只要可能,它永远会继续前进。
即便是看似静止的水,其实源头也有咕噜作响的深泉或持续不断的雨水乃至融雪供给,否则必生陈腐,直至蒸发干涸。所以,要想发挥自身潜能,就不能自满自得、止步不前——我们必须找到前进的路,一次次地获得补给。而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我们需要保持警觉,觉知周围的一切。
李小龙说:“成长、发现,都需要积极投身其中。我日日如此,有时如意,有时失意。”你可能会想:“每个人不都投身于各自的生活中吗?”可事实是,虽然我们的确为了活着而投身于生活,在呼吸、在做事,但许多人并未保持着自我意识和自我觉知,直至发挥自身潜能。我们没有主动引领生活,没有关注和利用我们的能量、所处的环境和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生活只是发生了。我们受困于无意识的生存模式,却忘记了我们其实有很多选择、很多方法可以全情投入、创造生活。
如果我的心中满是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心情不好就对别人大发雷霆,那这并不是在主动回应——只是在被动响应。如果我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就能看清周围环境和自己内心的状况,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选择要以怎样的方式投入其中。如果看不到自己有选择的余地,主动回应就无从谈起。
感觉我现在成了个鸡汤罐子,天天就是正能量语录。确实感觉生活里很多事无法控制,保持内心的平和很重要。尽人事,听天命。投身其中,参与创造,但不再强求。李小龙曾说:“一边是天性,一边是控制。你要将二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我一直自问,我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不完美的自我,在面对棘手的人和境况时,全然地活在当下,负起责任来——这样我才能为自己和所创造的一切发现新出路。所有的成长和学习,无论是发生于当时还是过后的反思,都来源于全然地活在当下,以及对自己的内在体验与外在经历的觉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