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推特与马斯克达成收购协议,马斯克以每股54.2美元,总计约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推特100%股权,从而让推特从一家上市公司变成私人企业。你知道,这次收购的过程挺波折的。一开始,推特内心是拒绝的,觉得马斯克可能会滥用推特的影响力。推特在4月15日宣布,为了抵制“门口的野蛮人”的恶意收购,推特董事会一致同意启动“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的正式名称是“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这是上市公司为了对抗恶意收购者而设置的条款。一旦恶意收购者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超过了一定比例,一般是10%~20%,毒丸计划就会被自动触发。这时候,无需股东大会批准,除恶意收购方以外的所有股东,可以自动以折扣价来购买本公司股票。这样一来,就会稀释恶意收购方的股权,收购的代价会很高,让恶意收购方不敢轻易下手。
不过,“毒丸计划”也有反噬效应,它会改变公司的控制权结构,也会误伤其他善意的潜在投资者,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的。推特原本计划,当马斯克持有的推特股份由原来的9%增长到15%以上时,“毒丸计划”就启动。另一边,马斯克也强势放话威胁,“如果我的竞价成功,推特董事会工资将会是0美元,这样每年就可以省下约300万美元了”。
果然,十天之后,马斯克顺利把推特收入囊中。大家开玩笑说,放眼全球互联网江湖,“马”家的地盘又多了一块。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相互威胁,可以用博弈论的模型来理解。博弈论大师托马斯·谢林提出过一个重要的博弈原则,就是,要让你发出的威胁变得可信,这样你才能在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那么,怎么才能让威胁可信呢?
方法之一,就是威胁可验证。比如我对我儿子说,好好写作业,不然我揍你。这个威胁毫无威慑力,因为我从来没揍过他。反过来,他对我的威胁就很管用,只要我答应给他买的东西后来又没给他买,他就一定会撕心裂肺地大哭,我就再也不敢言而无信了。这就是可验证的力量。
但是,只有在多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威胁才是可验证的。如果是一次博弈呢?比如,在冷战中,苏联想要让美国相信,只要你敢入侵我,我就一定会对你发起核打击。但这个威胁是不可验证的,美国人很可能认为苏联是虚张声势。
那么,苏联怎样才能让核威胁有效呢?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叫做《奇爱博士》,在这部影片虚构的情节当中,苏联是这么发出威胁的:它制造了一个“末日毁灭机”,由一组埋藏在地下的巨大原子弹组成,如果引爆可以毁灭整个地球。最关键的是,这台机器不需要人操作,只有要苏联遭到入侵,就会自动引爆,任何人包括苏联最高领导人想解除命令都不行。这样一来,威胁就相当可信了,美国一旦入侵苏联就等于自杀。
ps:《三体》中罗辑对于威慑的做法
你看,这就是让威胁变得可信的方法之二:设置一个自爆装置和触发条件, 一旦条件满足,系统自动引爆。你发现没有,推特放出的“毒丸计划”就是这样一个自爆装置。
再举个离我们生活更近的例子。经常有超市打出这样的广告:如果消费者在别的地方看到有更低的价格,那么我们会双倍返还差价。要注意啊,这看上去是在向消费者喊话,其实,这个广告的真正目的,是向竞争对手喊话,告诉对方:一旦你打价格战,我将奉陪到底!
如果你是这家超市的竞争对手,你看到这则广告,会怎么样?如果你偷偷降价了,那么消费者马上就会发现,然后去向那家超市要双倍差价,相当于这一片的消费者成为了那家超市的免费侦查察员。而那家超市肯定不愿意一直赔双倍差价啊,他们得知消息后,会马上把价格调整得和你一样。也就是说,无论你把价格压到多低,那家超市都会很快和你一样低,“双倍返还差价”相当于一个降价的“自动引爆装置”,向试图降价的竞争对手发出可信威胁。
托马斯·谢林把这个办法叫做“绑住自己的手”,看上去是让自己失去了选择的灵活性,实际上是增加了博弈中的主动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