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X211 | 来源:发表于2021-01-02 20:48 被阅读0次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常常听闻道现代年轻人的通病在于,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这当然如实地揭露了部分人的生活,但未免有其局限之处。如果说思而不学是懒惰,大概学而不思是盲从。

    思而不学大概理解不难。作为一名旁观者,思而不学的过程大致如下:学习上受挫——导致自我怀疑与否定——面对是否再次踏上征途时徘徊踯躅——停留原地而任凭思想没有目标的狂驰——并无绩效。此是我个人的猜测。思想上的徘徊最终没有诱发“行”这一动作的开端,愈发的延误加剧了心灵上的紧绷,像是落入了纠结的陷阱。当然解药便是放空头脑,抬起脚,迈进。

    相反,思而不学的对立面在于学而不思。这可能并不属于大众的范畴,却在当今时代存在如此的通病。学而不思,为了心中某种既定的目标而不断前行,路通中却忘记了回顾行走过的道路,周遭的岔路,听凭着前方那份既定道路的驱使而行走。主动或无意识的遮蔽了双眼固然可以怀有一份“我在行动”而产生的心理安慰,但这固然并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与世界的一份味,给予的是虚假的丰富。

    我也许常常目睹了或是亲身经历了思想冗杂带来的迷惘,那是一种众多思想路径交错而成的像针线团般的轨道穿插。英文里些许“track”可以描述形容,那就转化为具象地理解为众多如轨道一样无限延伸的长方体相互异面而形成的空间吧。因为没有头绪,没有始末,所以惮与抽丝剥茧梳理开来,这大概是另一种学而不思的缘由。

    至于思,它的必要性存于丰富的渴求(至少于我)。在此刻由于希望捕捉到世界上的细微之物,又渴求一份特殊的观点审视世界上发生的周遭,驱使我不断燃烧着学的动力,阅读的动力。而思又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它将从外界感知的丝线清晰简洁的织成布匹,内化为我的所有。这个过程,亦大概可称之为融会贯通,或是近来从学记中找到的知类通达。

    所以当我们高三的简洁纯粹生活中,不能因为追求完全的纯粹简洁而抛弃思考。思考的结果反而是简洁纯粹,大概有豁然开脱的舒畅。

    思必然要求人面对生活有一份敏感的感知,而坚毅不竭的钻研,更在于书写与记录。大概正如埃及人陶菲格·哈基姆在《思想的诞生》中描绘的那样:

    “唉,真糟糕!我记不得把铅笔放在哪儿啦……稿纸也找不到。只有桌子上有一张纸……包着我的早点。你把我吵醒倒没什么关系。要紧的倒是填饱肚子。倘若肚子里空空如也,脑袋里装得再满又有什么用处!请你再耐心地等待片刻,让我先把嘴巴塞满,再来为你办事。你放心,我吃得挺快,绝坏会让你久等的。我还可以边嚼边找铅笔嘛。瞧,这不找着了!铅笔就在桌子上……好啦,现在你可以出生罗……喂,思想!快点儿……开口吧……出来呀!真奇怪,你出了什么事?你干吗不出声?你躲到哪儿去啦?刚才你还那么健谈,唠唠叨叨的,吵得我没法睡觉,可现在你这股劲头上哪儿去啦?喂,思想,你随便讲几句也好嘛!别卡在我喉咙里!你在哪儿?你溜走了吗?……你死了吗?多么可惜!思想来不及问世就夭折了!……”

    思想是绝易流失而急需诞生的。生活中的我们可能被某个瞬间的思想所击中,不要让它轻易的夭折。

    “行胜于言”并不与之矛盾,我想,我也并未拒绝排斥思考,只不过它像是伏在冰坚之下的一股暗动的暖流,等待着肯定与尊崇,等待着我发掘它的意义让它覆盖我的周身。

    生活的丰富,甚至是学习上的业进,都在特定的阶段迫切的需要它。量变达到质变是基本的哲学定律,然而我想从量变到质变,投诸于学业,需要加上思的催化剂。天马行空的构造一个模型,如果粒子拥有了绝对的动能和充分的个数在炽热的空间中无法相撞,是万万产生不了新物质的。所以,就是每天的英语阅读,每天的数学体验,物理模型,化学概念,地理模板,还有语文的几乎一切,都需要思。

    于是,我决定摆正思的区位,向更为丰富的历程旅行,进发。

    2021.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fy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