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歌
诗的核心魅力与学习法

诗的核心魅力与学习法

作者: 不熟的果实最好 | 来源:发表于2021-03-05 20:18 被阅读0次

    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说起来仁者见仁,但好诗貌似又有相似之处。

    我们形容凝练、典雅又动人的辞藻常说是“诗的语言”,这是一般的常识。所以诗的表达方式应该包含这几个特征,至少好的诗是这样:遣词凝练、意境雅致、诗思真诚。

    一 

    传统诗歌主要包含古诗、乐府和近体(格律)诗,各类的佳作、杰作数不胜数。

    当我们吟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种怆往悲来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念到“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乐府、律句,李颀《古从军行》),那种苍凉而真切的古战场画面宛在眼前,意气飞扬,动感十足;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格律诗,杜甫《天末怀李白》),这是诗圣营造出的怀人意象,悲悯的襟怀感人至深,细腻而赤诚。

    读这样的诗句,往往跟随古人的诗思同喜同悲。这应该就是好诗的魅力元素,凝练、雅致、真诚

    就算叙事的古诗、乐府,其行板稍微舒缓,但流传至今的杰作同样不失其简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古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像贯珠相连,痛快淋漓,句中有重字但意义分明;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乐府,杜甫《兵车行》),诗一开头即展开立体画面,又富于音乐感,寥寥几个字就把全诗的意境烘托出来。

    如此佳句诠释了经典叙事,所以语言的凝练成为诗最基本的特征。

    二 

    遣词凝练而规范、意境雅致而灵动、诗思真诚而自然,这就是诗的魅力核心。诗歌佳作应符合这个规律,三者是递进的关系:如果遣词离题太远,那么意境也难营造,自然地表达真诚就很不容易。

    诗歌是高级的语言艺术,需要间接体会其妙处,而给人以愉悦感、使人愿意接受是欣赏的前提。

    好比古代风雅的士大夫总比凡夫俗子更受人欢迎,因为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期望绝然不同。

    古代文人很重视文辞的优雅,这样易于营造意境,所以规范文辞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且诗文还避免用太通俗的话,这是为了控制读诗时联想的方向,甚至包括排除谐音的干扰。

    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北宋早期的文坛巨子杨亿曾对门人说:“为文宜避俗语”。不久这位杨文公的上表里有这样的文字:“伏惟陛下,德迈九皇!”

    有个门人郑戬看见连忙请教他:“未审何时得卖生菜?”——先生都可以卖韭黄了,不知道生菜何时开卖?杨亿听完大笑,于是改了用词。

    由此可见,文字是最基本的诗文要素,遣词应当严谨。把古雅的字眼规范地运用,品味立时上一台阶。

    当然有个特立独行的一休宗纯禅师,《狂云集》收录他放浪形骸的生活,行文以大胆著称。

    可正因为其磊落的襟怀,一休禅师才独树一帜。他的诗名字朴实,格律严谨,遣词不受约束,语势跌宕,诗思富有禅机。比如这一首:

    “优游且喜药师堂,毒气便便(两个“便”读“片”、二声,这里指腹中肥满)是我肠。愧惭不管雪霜鬓,吟尽严寒愁点长”(绝句,一休宗纯《文明二年仲冬十四日游药师堂,听盲女艳歌,因作偈记之》)。

    这一首的首联和尾联分别是律句,但二三句失黏。它应该还算律绝,格律和韦应物的七绝《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急”是入声字,现在读平声,这里不妨念成第四声更合音律美),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样。

    甚至两首诗的第三句相同位置的的“雪”和“晚”都属“一三五不论”,第四句同是拗救句式。

    既然唐人有这样的写法,一休禅师的格律也没有问题。只不过严格按照格律要求,这两首诗的写法是特例,它们头两句的顺序都应对调才完全合律。

    结合诗名看,一休的诗大意是说:寒天意有不适,前往药师堂优游。年过七旬的诗人巧遇盲女森的艳歌,一时倾心,这实际是他与盲森相伴终老的开始。当时可惜自己白发满头,踌躇不敢表白;吟尽寒冬诗句,却让清愁像雪花一般弥漫。

    这首诗网上版本颇多,但格律不对,字也都不通,应该以这个江户宽永版的影印件为准。

    诗中“毒气”、“是我肠”不太文雅,但言之有物,落拓诙谐;末句的“雪霜鬓”与寒冬的景致相映,诗思绵长。

    一休就是这样的人物,至情至性,不拘小节,这才撑得起如此自在的遣词。

    但如果诗心单薄,诗就成了俗品;要是硬塞进“下三路”则更显得庸俗,实在难以入品。

    古代的审美经验,到现在还管用吗?

    作为可供欣赏的作品,不同艺术的内涵甚至趋于呈现共性,那就是以规范为基础、自然的状态为表象、真诚的意兴为核心。简单说就是规范、自然、真诚

    这样的审美结构在多种艺术形式里广泛存在,它是超越时代的。

    而古代的诗文与书法理论著作,很大程度是讨论“诗病”与“笔病”,也就是划定边界。在这个边界以内,则是符合审美习惯的。其中杰出人物的作品,比如唐诗佳句、张芝羲献的草书、苏米赵董的行书都是不可方物的天才创造,足备追摹学习。

    这些珍贵的审美经验完美地避开了艺术边界的“病”,所以至今都鲜活闪亮。所谓诗的“病”似乎可以归纳为:破坏凝练特征的写法;破坏意境的不妥音律和不佳联想;无聊、空洞或者虚伪的主旨。

    就像学书要临帖一样,就诗而言,“熟读《唐诗三百首》”就相当于掌握最好的范本,会自然而然地浸淫在诗的意境里,耳濡目染。

    学习前人精品,这是经过千年检验证实有效的审美学习法。

    用词规范需要阅读、勤习大量前人作品,汲取精华掌握了这些“诗谱”,加上自身的阅历和见识,领悟过后自然优雅;具备这样的诗心,只要性情真挚得体,就会写出佳句

    这和练习书法异曲同工。

    别看说话、写字谁都会,可脑子里没有前人总结的审美经验,手上缺乏练出来的硬功夫,好的诗和书法都必然遥不可及。

    四 

    审美原则没有时代的局限,现代诗佳作也不胜枚举。细心品读会发现,遣词规范洗练意境画面自然性情气宇真诚仍然是好诗的根本特征。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这是经历过何等的炼狱,才会从心底流淌出的崇高誓言。正因为情感从积淀到爆发自然而然,所以这声“狮子吼”才万分真诚。

    顾城的“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语言简洁明快,内涵直指人心,这才称得上不朽佳作。

    清朝诗人赵瓯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格律诗,赵翼《题元遗山集》)。因为这样的时刻最能激发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情节,这些诗句伫立几十年、上百年仍富有生命力。诗例很多,佳句我们都可以脱口而出。

    比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几行短诗,呼出那个时刻的强音。诗作怀念的鲁迅为世间所追忆,人们不愿接受斯人离开,这代表对逝者的最高礼赞。

    近些年好诗没读到多少,诗人群体却异常庞大。风传于网络的“名诗”读来有的纯粹是用俗语叙事,或在形式、题材上标新立异却谈不上有什么诗思,令人遗憾。

    我们在欣赏别人作品时,总是就其中的败笔打分;看自己写的则习惯定位在最好的部分。只有在自我判断时用上最尖刻的诘问,才是写出佳作的先声

    如果没赶上激烈的风云际会,抑或深刻的社会变革,去除形式辅助的现代诗要言之有物,往往更侧重哲学思考。虽然也有不少这样的诗句引人共鸣、真诚感人,诗人的一颗赤子之心透彻而激越。

    但要写出泰戈尔那样的睿智哲思何其难也,熟练掌握技巧、避开“诗病”只是第一步。

    自由体诗歌形式上没有一定之规,要达成读诗的享受,语言和逻辑更凝练营造意境更要求灵活、体现出的真挚也不能显得突兀刻意

    笔者的体会是,自己作格律诗要比步韵更难。因为韵脚给定后,相当于就这个“锚”想办法,某种程度上是把诗分解成小目标;在急智要求的情况下,这很容易把人的潜力逼出来。笔者写过“就锚运动三分力,听墨推敲半步身”,就是这种感觉。

    自己写格律诗的话追求完美,韵脚选什么字全凭诗性,这就好比自由体诗是完全的新创作,诗思不成熟难以写好。

    如果没有经过传统诗歌的熏陶、领悟和练习,自由体的新诗写不出那种令人陶醉的诗情。而当辛苦的功夫终得收获,笔下作品就会发现卓然不同。

    (全文完)

    人生得上几西京——人文读书会陕西站记事

    天真烂漫是吾师——苏轼书展掠影

    敦煌记忆

    秋令两章

    米元章的面目

    料理纤毫

    花眼妙用

    辨伪漫说(全)

    日本游历诗

    袖拂几——悬肘第五证

    董其昌名号补遗

    盛唐那次饯行——一首四联回文七律

    莫言夏衍余秋雨

    《饮冰室诗话》的佳句

    书法的几重身影

    “衰”应该念cui吗——回乡诗考补遗

    明治汉诗

    台湾行散记

    苏东坡的归隐

    被误读的米元章

    北宋的几个瞬间

    翰墨风流——三个维度看书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的核心魅力与学习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jd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