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古典乐派作品的学习时,弹了很多克列门蒂,海顿,贝多芬的作品。独独缺少了莫扎特,可能我的指导老师不太喜欢他,给我布置曲目时几乎是有意回避。
印象中,莫扎特和巴赫一样是很讨厌的老头子,写的曲子冗长反复,沉溺于细枝末节的演绎,乐曲中没有大的情绪起伏,像一个垂垂老矣的长者,躺在摇椅上回顾人生。
前段时间剧院上了剧场版《莫扎特传》,本着对自己专业负责的态度去看了,自此改变我对莫扎特的看法。
莫扎特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4岁学习作曲,6岁在欧洲巡演,22岁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协作曲,交响乐和歌剧。
剧版《莫扎特传》饰演莫扎特的年轻演员演的很好,激情而富有张力,完美诠释出了一个天赋绝顶,却顽劣幼稚的音乐家形象。其中一幕,讲述莫扎特生前最后的时光,那时他已被贫穷,病痛,屈辱折磨多年,精神和身体都濒临崩溃。正在创作的《安魂曲》还剩最后部分,宿敌萨列里来看望他,导演在这里给莫扎特安排了一段十多分钟的独白。舞台上的演员捧着未完成的乐稿,声音尖利,涨红了面孔,又哭又笑的剖析着自己的内心。他的思维像被上帝亲吻过一般聪慧,他能谱写出天籁一般的音乐,上帝同时收走了他与常人相处的基本能力,他短暂的一生在才华与世俗之间抗争,最后抑郁而死。看到这眼泪夺眶而出,就那一瞬间理解了莫扎特灵魂被肉体禁锢的痛苦,理解了当他预感到生命将逝却不能把脑中的旋律悉数记录完的遗憾。他那么急切的想和这个世界诉说自己,这个世界也急切的将他抛弃。
后来自己弹奏了莫扎特的许多作品,终于看懂了他隐藏于那些繁琐乐句中的精妙之处,他不像巴赫的和谐完美,不像贝多芬的桀骜不驯,他把每一个乐句都当作精致的艺术品来雕琢,甚至每一个音符都极考究。他运用各种巧妙的曲式,节奏,调性,将原本单一的旋律组合成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美妙乐章,这位古典音乐的巨匠在他短暂生命中里取得的成就后世无人能超越。
但他在世时,世人都是不屑于他的,包括他青梅竹马的妻子。
我时常在想,那些思维运转飞速的人,面对世俗的偏见和打压时,是否会觉得,人间不值得。
最近下班路上的野花竞相开了,甚美。
2018/04/13 2018/04/13 2018/04/13 2018/04/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