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背《曾文正公家训·第三篇》,曾公在信中重点解读读书应“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此信,按表述推测,应是纪泽在去信中,提及读《四书》无甚心得,故而曾公在回信中寒暄之后,言道:”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在信中,曾公以自身所悟,来说明"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词义较直白,就是说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来印证书本之内容,加深理解。曾公提及,早期读孟子《离娄》之某些语句以及“爱人不亲”一章,并不觉得有特别之处,后为官在外,渐渐悟得孟夫子所言之深意。
曾公此言,岂不是正验证了“看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之相互不可或缺。年轻人博览群书,是知识的汲取,而唯有历经岁月洗礼,才会将曾经书面积累之知识转化为人生经验,这就不禁令人想起徐文兵老师在讲解《黄帝内经》时有言:相较于”智“者,”慧“者,才拥有更通达的人生。
从字面来看,”智"是“日知,即每天积累之知识,释义为明白一切事相(注意,是相,表现,现象);而“”慧“的释义,是了解一切事理(理,原理,本质)。另外查到一种”慧“字的解读是:慧,即心系于事,上面的两个“丰”字分别代表国事和天下事,中间的“彐”字代表家事,也就是说,心里要装得下这些事,能把这些事都放在心里的人,就有了慧的基础。
可见,平日我们仰慕的那些”人生大智慧“者,是如何地积累深厚,又阅尽千帆。因此,曾公亦建议儿子要切己体察,否则若一味死读书,岂不会成为“读了很多书,仍过不好这一生”之辈?
另附言:
因发心购买的《古汉语词典》还在空中飘来,因此,对于部分不解的词句依然上网查询,但因为自己在熟读与背诵后,已有稍稍理解,加之亦知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因此查询时不断地去比对以及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筛选。
今日在看到网上某段解读时,甚为惊异,某网站的一篇文章竟然将“上无道揆”的“道揆”二字仅仅解读为道德(揆字,释义规范,因此道揆仅从字面解释就为道德规范),又忽略了曾公后文对此句的补充,居然在解读此段后,质疑了曾公观点。我不否认对权威的挑战,但是如此牵强的解读竟出子一位上过央视讲坛的学者(但非著名,反正我没听到过,捂脸),就令人费解了。
忽地,对于曾公所言之读书要“切己体察”又有了体悟,也庆幸这次所背的是无注解版,在背读之中,自己的理解更深刻,而不会被某些版本所左右,感谢背书半小时!
今日在看到网上某段解读时,甚为惊异,某网站的一篇文章竟然将“上无道揆”的“道揆”二字仅仅解读为道德(揆字,释义规范,因此道揆仅从字面解释就为道德规范),又忽略了曾公后文对此句的补充,居然在解读此段后,质疑了曾公观点。我不否认对权威的挑战,但是如此牵强的解读竟出子一位上过央视讲坛的学者(但非著名,反正我没听到过,捂脸),就令人费解了。
忽地,对于曾公所言之读书要“切己体察”又有了体悟,也庆幸这次所背的是无注解版,在背读之中,自己的理解更深刻,而不会被某些版本所左右,感谢背书半小时!
365天百字文 #20170909打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