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理和人欲(私欲)二分法的前世今生

天理和人欲(私欲)二分法的前世今生

作者: 心学和性格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12:09 被阅读89次

天理和人欲

天理和人欲(私欲)这种二分法,最早可见的在儒学《礼记》/乐记: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白话,后同)
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而发生变化,人变成了物,就会泯灭了天授予人类的善良本质,去追求无穷的个人私欲的满足(白话:新浪爱问:陈扰勤

《遗书》(《河南程氏遗书》)程颢: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天理”变成“良知”
已知良知论最早出现在《孟子》,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朱子语类》朱熹:

人之良知,本所固有。

其良知、良能,本自有之,只为私欲所蔽,故暗而不明。所谓“明明德”者,求所以明之也。譬如镜焉:本是个明底物,缘为尘昏,故不能照;须是磨去尘垢,然后镜复明也。

义是那良知良能发端处。

在朱熹那,“天理”“良知”“私欲”“人欲”这些词已经被他多次使用,如有精华: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卷四)

心者,主乎性而行乎情。故“喜怒哀乐未发则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则谓之和”,心是做工夫处。端蒙。

心之全体湛然虚明,万理具足,无一毫私欲之间。(卷五)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讲学。(卷十二)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卷十三)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卷十三)

上面这些语句最早我看到出自这些书里面,如果有出自更早的,欢迎告之。

在王阳明心学那里,“人欲”变成“私欲”,“天理”变成“良知”,要求去私欲,致良知。

相关文章

  • 天理和人欲(私欲)二分法的前世今生

    天理和人欲 天理和人欲(私欲)这种二分法,最早可见的在儒学《礼记》/乐记: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白话...

  • 如何体认私欲(案例长期更新)

    一、为什么要体认私欲 私欲即人欲,为学工夫就是体认私欲或人欲的工夫,判别自己所行所思是否符合天理,然后实行存天理去...

  • 《传习录上》

    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此心若无人欲,...

  • 我所知道的朱熹:第十八章 天理人欲

    第十八章 天理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主张探寻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消除人的私欲。朱...

  • 优秀的自洽循环的话

    《这些才是优秀的自洽循环的话》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1]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 天理和人欲

    先生(王阳明)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

  • 致良知学习心得(第12天)

    去人欲就是存天理,存天理就是致良知 摒弃自己的私欲,一切以利他思维出发,帮助他人,自然能成就自己,这就合乎天道,做...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9) 去私欲

    去私欲,存天理 去人欲存天理,这个句子在《传习录》中反复出现,明显是王阳明强调的致良知的重要方法论。这段话没人爱听...

  • 《传习录》初鉴 十六

    引: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如今一說話之間,雖只講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

  • 读《传习录》(7.1)

    人本皆有一颗良知之心,皆是私欲所蔽,才会变得现在的样子。所以,王阳明反复说我们要存天理,灭人欲! 有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理和人欲(私欲)二分法的前世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nq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