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读书
《被讨厌的勇气》总序

《被讨厌的勇气》总序

作者: 山谷的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22-02-03 16:34 被阅读0次

    你知道怎样能够获得幸福,避免不幸吗?

    有人说:幸福的秘诀是自由,自由的秘诀是勇气。

    有人说:幸福是人们对自己理想的生活感到满足的主观感觉。

    也有人说:自己是否幸福,不是由他人来评判,反之,你也不能评判他人是否幸福。

    可见,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对幸福的解释。

    但毋庸置疑的是:当你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当你无我利他的付出,当你对他人释放善意不再把别人当敌人,当你勇敢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当你能够认真度过每一天,相信你一定会感受到幸福。

    幸福是那么的美好,但是想要获得幸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你有勇气对自己不想附和别人意见的时候说不吗?

    你能做到不用担心是否会被别人讨厌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不再追求被他人认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如果你能付出以上这些代价,你将会拥有一种被别人讨厌的勇气,真正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幸福也就唾手可得了。

          今天给你介绍的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探讨的就是关于幸福的话题,书中说: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你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你与别人的关系,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因为环境,更不是因为你能力不够,而你只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如果你感到自卑,抑郁,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对人生迷茫困惑,不妨读读这本书。

    如果你在乏味的日常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疲于奔波找不到自己,那么请你拿起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岸见一郎是日本百万畅销书作家、励志导师。他自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古贺史健是一位文学作家,因为一次偶然在书店读到了岸见一郎关于阿德勒的一本书,感觉醍醐灌顶,于是千方百计联系到岸见一郎,想要更多的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就像苏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图所留传,岸见一郎想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而古贺史健想成为岸见一郎的柏拉图。后来他们合作出版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著名的书。

          本书是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为核心,通过一位哲人与青年的对话方式,来一一讲解我们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烦恼,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解决的一本书。书中的青年与哲人以超越心理咨询的方式,开启了一段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后,青年开始领悟,原来:“所谓的自由,就是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能获得幸福“。

          本书既传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又融合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念,所以这本书既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书又是一本哲学书,书中指出人们做事背后的原因都是由它的目的性所决定的,阿德勒坚决反对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因论”,他说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自2014年出版后,曾连续300天位于日本亚马逊销售榜首,一度成为亚马逊销量冠军,随后发售的中译本,从出版至今,总销量已经达到了100万册。这本书也备受众多文人和大咖的极力推荐,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说:看完之后,你绝对可以为你无意义的人生增添美丽色彩的意义,好书。有网友说:如果生命是一场游戏,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超级攻略。

         《人性的弱点》的作家戴尔·卡耐基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而且其著作中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同样,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印度电影《美好的人生》和日本同名电视剧《被讨厌的勇气》里随处可见阿德勒的思想。

           但是,你可能也会产生疑问:每天工作加班累成狗还被PUA的老板骂来骂去,事无巨细照顾着家庭的主妇却被嫌弃没有赚钱的本事,同事之间更是要小心翼翼对待,怕不小心得罪她后给你在后面使坏,没结婚的被父母催婚,结了婚的又被父母催生,生活是这样的糟心和不堪,阿德勒一句:”世界是简单的,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首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面对大众的,是勇气心理学,旨在帮助迷路的人们走出生活的泥潭,带领你看到你不满意的现状背后的原因,然后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神经症问题:病例史手册》《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虽然从小生活安逸,但是富足的家庭条件并未给他的童年带来快乐。因为他自小便患有软骨病,身体行动不便,直到4岁了才学会磕磕绊绊的走路;5岁又患上严重的肺炎。他不仅曾亲眼目睹了重病缠身的3岁弟弟去世,他自己还遭遇过两次差点丧命的车祸。阿德勒排行第二,哥哥长相英俊,头脑发达,颇具经商头脑,深得父母喜爱。而阿德勒自己年幼多病,长相一般,内心里始终觉得自己比不过哥哥,长期生活在哥哥的光环和阴影之下。然而长大后的阿德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也纳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阿德勒实现儿时的梦想,如愿成为一名医生,做过眼科、全科和神经科医生,而且最后还成为名垂青史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本人就是很好的正面的例子,说明人是可以改变的。

          又比如,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后来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还比如,起初在北大做保安,后来考上北大的张俊成,以及农村来的王宝强开启了自己逆袭之路。你看,他们就是拥有了勇气人的人。

            希望这本书也能够帮助不断成长的你获得挣脱束缚的勇气,找到面对人生问题的解药。

            关于人生中我们错误的做法,书中讲了这样的例子:

            有一对母女正在大声的争吵,正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的母亲声音里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当听到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母亲马上意识到调整语气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客客气气的交谈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可是你知道母亲的这种所谓的愤怒,其实只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时收起,又可以在挂断电话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愤怒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她的女儿,进而让她听话,达到控制的目的,这也就是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

            还有一位女性高管,按说她名誉和金钱双丰收了,但是常年不停的出差,不停的开会,不停的加班,终有一天,她崩溃了,对着闺蜜大哭,说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这一路的马不停蹄其实只是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活成他人期待的样子,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活在他人的眼光里。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寻求认可,而我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小受到“赏罚教育”的影响,做的好,父母老师会表扬,做的不好,会得到羞辱和谩骂,慢慢地我们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做事,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快乐呢?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的,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要做到课题分离。

          不知道你之前是否听说过课题分离这个观点,这是观点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比如在亲子关系中,面对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办呢?除了大声呵斥,强迫他学习之外,也没什么有效的办法吧,并且之前的办法也是收效甚微吧。

           阿德勒说:当你面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你先考虑一下“这是谁的课题”,孩子不爱学习,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没有办法代替孩子学习, 请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那我们该如何辨别是谁的课题呢?阿德勒说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有谁来承担?”就够了。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这个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进不了理想的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开什么玩笑,父母有责任告诫孩子必须好好学习,这不是妄加干涉,而是为孩子好,你的意思是即使孩子完全不学习,那也是孩子的课题,也要放任不管吗?

           当然不是,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推崇放任主义,他认为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

          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是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要指手画脚,如同那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中,我将和你一起读完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去探寻人生的意义。

          首先,第一天,我们来看哲人和青年第一夜讨论的话题:不幸的真相是什么?哲人告诉青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选择了不幸,这就是真相。在这一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目的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有目的就是可控的,所以幸福或不幸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书中举了一个出不了门的青年的例子,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目的论。

              第二天,哲人和青年讨论的话题是:人的烦恼来源于哪里?为什么我们会讨厌自己?原来这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书中借由一个见人就会脸红的女孩的故事,带你去探究现象后面的心理活动和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你还会知道什么是”权势张扬“以及人们之所以这样的根源。

            第三天,讨论的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记得吗?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能够把人生的这三大课题的界限分清楚,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那么自由和幸福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四天,青年问哲人:课题分离后,人际关系的负担减轻了,但这不是意味着让每个人孤立的活着吗?哲人告诉青年分离课题只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共同体感受”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感受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每个人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第五天,哲人和青年讨论了如何建立共同体感受,具体来说就是把只关注自己的执念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一章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书中提到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的你要考虑的问题。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最后送给你广为流传的“神学家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明天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总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od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