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钝感”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想到“迟钝”。其实不然。日本作家渡边纯一在《钝感力》一书中写到:“不等同于迟钝、木纳,而是一种延迟伤害的技巧,以及面对浮沉世事的智慧。”
在当今这个分工越来越密集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每天在线上线下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样,听到纷繁多样的声音,这里面或有对我们的不满,或有对我们的嘲笑,又或有对我们的打击,又或有对某人某事的吐槽抱怨等等。
如果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言论,很可能就被他人一句闲言碎语所打击,用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母亲就是一个心思特别敏感的人,作为姊妹中的老大,她用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树立成一个外在特别能吃苦的坚强女性,但内心其实又很脆弱。
在外面她常常宽慰别人,彰显大度,在家里她却一直闷闷不乐,可能因为别人一句玩笑话,或者对她态度不够温和,她便迟迟不开心,认为别人是在攻击她,伤害她,认为自己明明已经做得这么好了,别人为什么还不满意。
几年前有一个亲戚因为孩子和我姐发生过矛盾,和母亲大声争执过几句,责备我姐,母亲因此生了几年的闷气,觉得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但其实我姐对此并不在意,认为是小事一桩,没必要跟那些根本不讲道理的人计较。
母亲却不时地念叨起这件事,每次回忆时还义愤填膺地骂这个亲戚几句,后来体检被查出有甲减,她了解到甲状腺问题大多是由于心情抑郁造成,还依旧把得病的缘由归咎于他人的伤害。
我们不时安慰她有些事情太过较真,说者无意,听者有意,最后反而自己伤害了自己。现在她才慢慢地变得稍有钝感,对很多事情看得开了,心情自然也就放松不少。
有时候不计较不代表不清楚,不回应不代表软弱,而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生活智慧,是真正爱自己,让自己获得美好生活的手段。正如曾国藩在咸丰七年,被解除兵权,在家反思过往自己的言行举止,读《老子》和《庄子》终于意识到,行事过于刚强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强者,但实际上是弱者。
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善于退让的人。所谓“水能利万物而不争”,你只有必要地和光同尘、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配合你。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那些看起来云淡风轻,与世无争,或者有些笨的人,他们反而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帮助和喜爱,最终享受着自己的美好人生。正是因为他们懂的做人要适当保持钝感,表面对人对事糊涂,心里却很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
比如前不久又一次成功举办演唱会的李健,他似乎活成了很多人向往的样子。他不争功名,也不追赶潮流,更不在乎他人的评论,只是默默地耐住性子,坚持做着正确的事情。这不也正是钝感的智慧吗?
愿我们凡事多一份钝感,少一分在意,都能活出内在轻松自在的美好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