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山回归大城市的时候,既有新鲜感也有恐惧。山里的三年就像是辟谷的修行,严苛和单调就像是一层保护罩,让人在罩子里面摔打,枯燥却又自由。而那种 “Be free and be oneself”的意识形态,现在想起来,也就是在那个新英格兰的闭塞小镇里,我们急不可耐吞咽下去的养分。可是只有在离开那块土壤以后,才会开始怀疑“force one to be free”也是一种不自然,甚至开始质疑“自然”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标准。
这两年浅薄地、被迫地读了许多,但也许是没有读到任何一个符合自己口味的,又或许是人生实际的经历太少而智商又无法做到从因推到果。经常觉得自己卡在了半山,无法忘记纠结,但又无法站到山顶去领略豁达。早就劝自己放弃完美主义的执念,学着做快乐的悲观主义者,学着舍弃翻山越岭和那种渡河到彼岸的态度。那么,回归内心就是答案吗?
一遍遍地读McCarthy的这句话,“He thought that in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were hid a secret. He thought the world's heart beat at some terrible cost and that the world's pain and its beauty moved in a relationship of diverging equity and that in this headlong deficit the blood of multitudes might ultimately be exacted for the vision of a single flower” 当年看觉得那本书苍凉荒寂,充满了我当初不屑一顾的英雄主义和罗曼蒂克。可是如今心态不同了,反倒是在美丽的代价里发现了苦涩之外的希望。如果没有办法拥有一蓑烟雨、心如止水的禅念,且又向往着冒险的远方、玫瑰与枪炮,那就只有在不停地忙碌、选择、奔跑、失落里成长和翻滚。世界的美好和困顿也许真是两条分流,而人总要看着自身被它们拉扯、塑造。
无论意义在于快乐还是职责,人格在于独立还是高贵,意义本身是否存在,存在本身又是否有意义。
踏实做事,用心待人,用力生活,安静接纳。
这个春天开始,要把写东西和跑步的习惯找回来,用做抵抗大纽约的鸡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