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审视自己,做自我反省,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妥当、三观是否正确等,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令我成为更好的自己,遇事先想到的是不伤害他人,在为人处世上考虑的也会比较周到。
但是凡事有利亦有弊,我发现在长期这样的思考下,我养成了讨好型人格,这使我又在重新的思考自己,是什么原因养成的这个人格。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很害怕去麻烦周边的人,但别人找他帮忙却从不懂拒绝。如果出现了问题,哪怕不是他的错,他也会先去道歉。在人际关系中,这类人处于卑微的角色,一直都在努力的讨好迎合别人,委屈自己,取纳他人。
当然,我没这么严重。我的出发点是不伤害他人的同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我对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特别在意,对别人的微表情也特别留意,这就使我在追求完美自己的同时养成了想要讨好他人的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弊端是:
这类人缺乏自信,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习惯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处于弱者的位置,需要讨好他人。因而他们没有界限,不会拒绝别人无理的要求,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当获得别人帮助时,他们又会觉得受宠若惊,觉得自己承担不起别人的恩情。讨好型人格的本质就是低自尊。
讨好型人格与人在幼年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如果是下面几类家长,教出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
一、控制欲较强的父母
家长控制欲过强,在家里说一不二,不尊重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完全让孩子按照家长制定好的道路去走。这样做逐渐泯灭掉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长大后人云亦云,认为别人说的就是对的,成为讨好型人格。
二、经常拿孩子去比较的父母
“你看别人家孩子.....”是不少父母常说的话,虽然优秀的榜样可以起到激励孩子向上的作用,但也会滋生孩子的不自信,进而贬低自己。
三、很少表扬孩子的父母
孩子很少受到父母表扬,首先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人喜欢,需要去讨好别人才能获得喜爱;其次,这样做也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担心不讨好他人自己就会受到攻击,导致成为讨好型人格。
(以上三点来自知乎)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讨好者们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但是又不说出自己的需求,常常想通过“暗示”的方式让别人去发现。
在知乎上的回答,基本上所有的原因都是来自原生家庭。讨好者们在幼小时缺乏父母的肯定,父母的爱及父母的关注。
不禁回想起我的小时候,由于父母做生意忙,我和弟弟由奶奶带大。到小学到青春期到谈恋爱,也没有和父母真正意义上的聊过天儿。他们总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和高度来要求我。出了问题,父母做的最多的是指责和数落。之前没觉得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直到我结了婚,有了孩子,才慢慢的明白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现在人到中年,我才有意识的开始主动的和爸爸妈妈聊天,因为我想走进他们心里。
我并没有埋怨我的父母,我理解他们,在他们的那个年代很穷,需要走出去挣钱,所以会忽略我们的成长。他们那一辈的教育方式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对孩子缺少沟通,缺少关注,缺少鼓励……缺少的太多。
到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宝贝,我选择了做全职妈妈,我希望给她更多的陪伴,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我不希望把父母对我成长的缺失带给我的宝贝!
以后我会主动的多和父母聊天,他们老了,需要我们做儿女的关注、鼓励、爱和陪伴。
既然他们在我成长时没有向我心里走来,但我会在父母慢慢变老时向他们心里走去!
我相信,我给父母的爱可以让我对我成长中的种种得到释怀,同时也有了更强大的力量去改变我的讨好型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