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你就对了
最近,我在尝试写短片小说,一开始不会,所以,我就去看电影,先模仿人家的写法,觉得这方法挺棒的,但后来觉得没意思,毕竟别人可以去看电影,为什么要来看你的短片小说,而且还是仿写的,不是原著。
我也有尝试过自己创作短片小说,有很多挺有趣的点子,但都搁置在那里,因为我觉得不够完美,凑不成一个故事,不好意思发表。
最近写文章也开始举棋不定,尤其是选主题,总觉得不够吸引人,或者主题不够有内涵,写得也越来越吃力。
不过,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我很在乎你们,我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我不想敷衍。
求完美没有错,但也不能因为求完美而犹豫不决,甚至停滞。
其实,写了三年多,我最大的感受是,写一篇文章,一开始都不完美,但写着写着、改着改着,就开始变得完美了。所以,任何事情,求完美的态度很好,但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写,你就对了。
什么行业值得做一辈子?
我有一个同学,五年时间换了8个行业,他开过4s店卖汽车,开过零食铺,做过电商,学过摄影,还去广州布行做学徒,等等。
年近30了,他很迷茫,做生意,没本钱,风险又很大;给人打工,收入到挺稳定,但赚得很少。而且很多工作其实都在吃青春饭,比如体力劳动者,比如我们程序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精力可是一天不如一天。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频繁换行业,你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可以说全部泡汤。比如咱们的教育,学了很多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毕业后找工作,之前在学校学得那些知识,绝大多数泡汤。
所以,我一直在想,什么行业值得我们做一辈子,什么知识可以用一辈子?
前几天,有个朋友给我推荐一份工作,说某某创业团队,正在做一款出行app(网约车)。
出行是一个刚需行业,人人都需要,可以做一辈子,但随即我又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从事出行,是不是已经晚了?因为如今的滴滴、曹操、首汽等网约车已经很强大,还有几十上百家中小企业,都在争夺出行这块大蛋糕,为什么在2020年这么晚的时间,还打算做出行吗?就如梁宁老师也说,腾讯之下,寸草不生,说的是,互联网世界,永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出行领域已经是红海了,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去找找有什么蓝海行业呢?
后来,我就发现错了,因为出行是刚需,是一个巨大市场,全中国14亿人,人人都需要出行,滴滴、曹操这些出行巨头即便很强大,也只能覆盖一小部分,很多地带都是真空地带,比如三四线,每个人都出行的需求也不要一样,有人追求安全,有人追求速度,有人追求舒适,需求不同,就会产生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
出行是每个人的需求,住宿也同样如此,比如包租。
我又问自己,如今是2020年,做包租是不是已经晚了,买房子是不是不划算了,学房产投资是不是已经来不及了。但实际上,想要学习,永远都不晚。
还是回到刚需,住房是每个人的刚需,几千年前是,几千年前后也是,除非几千年后的人都不需要睡觉了。
所以,学习如何做包租,设计房间、装修、租客管理等等,都是实用的技术,有句话说的是:“能积累的就是多,不用重来的就是快”,毫无疑问,学包租符合这样的标准,不用像学校一样,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包租的生意同样也可以养活我们一辈子。
车展为什么没人看了?
昨天听邵恒头条,说日内瓦车展取消了。
日内瓦车展可是全世界车企都想进入的车展,一是彰显实力,二是引流曝光。咱们中国的吉利汽车,当年也只能勉强抢到一个展位,而且位置及其偏僻。可如今车展的客流量是一年不如一年。从2015年到如今,客流量几乎腰斩,就连全球最大的日内瓦车展都取消了。
为什么呢?第一,对于消费者来说、车变得越来越平常,人们不在需要去车展看豪车,也许在自家小区就可以看几千上亿的豪车。第二,对于车企来说,每年参展的费用就是好几个亿,而且还在每年逐步增加中,可是客流量却逐年下降。这生意不划算。
那车展在未来会不会消失呢?邵恒老师推测,不会,但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车展不在成为普通大众聚集的地方,而是会成为一些汽车专家、发烧友或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地方。
这只是一条普通的新闻,但给了我一个启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车展领域的巨头日内瓦不改变,就会有下一个“日内瓦车展”,无名小卒若改变,就会成为下一个“日内瓦车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