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强化阶段,轮翻轰炸阅读真题和外刊。一开始觉得自己基础复习得还很好,满心欢喜虐题,但是可怕的是,做完后一时爽,觉得都对,但对照答案时错得恐怖,不由得后背发凉,自我感觉良好是巨大的错觉,相当可怕,这比不会做或者觉得难更加可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就如裸泳。
期间发现自己一个心态问题,每次为了结果做题,做全对就开心,没做对就不开心,而且也觉得这样不对,但没找到另一个“专注点”。后来反思,觉得错题是为了“发现和纠正错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很细微,需要深挖做题时的思维过程,相当费力,而往往“让你痛苦的才能让你成长”。
经过反思,暂时发现自己有如下坏习惯:
1、掐表计时,紧张,希望尽快理解文章,选对题目,碰到单词句子障碍时,懒得回原文对应选项检查,凭“印象选择”。
2、阅读时,意识到要对应原文,所有题都对应原文找替换,全当细节题做,往往选项停留表面,这样至少错三题。
文章的理解一般分三个阶段
1、字面理解: 单词和句子能否看懂,一般第一遍通读和第二遍对应选项部分精读,对付细节题。
2、段落层面理解: 整段的逻辑,一般例证题,词汇题,或观点态度需要从上下文找线索。
3、文章层面: 主旨题或者观点题需要在文章层面找逻辑。
而我感觉,有时第一层都做不到,能做对就奇怪了!而考试时是很紧张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能有更高准确率?
首先,肯定不可能很长时间篇篇精读,从字面到文章,那黄花菜都凉了。三小时是很紧凑的,还有完型,翻译和作文,每篇半小时就只剩一小时了!
其次,分析题型已经给了我们阅读解答的线索,比如细节题就是句子里找对应;例证题、词汇题要在句子附近找对应;主旨题,要在末尾和主题句找对应。这能再有限时间内大大提高效率。也不至于陷入盲目“自我感觉良好的境地”。
带着这个阅读做题习惯,继续练习,关注完善这种方法,不断补缺补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