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恰如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

恰如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

作者: 我是个帅气的人 | 来源:发表于2016-05-15 13:09 被阅读0次
    选择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捧起《张爱玲传》。在此之前我只闻其名,并未读其作;只知其为传奇,并不知为何。浅读细品,收获颇多。

    出身显赫的贵族之后

    很多人未必知晓张爱玲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就在繁华与没落的矛盾中生活,封建迷信的父亲和高雅知性的母亲,一个教她读书诵典,一个带她追求新文明,她在这东西合璧的文化夹缝中自得其乐。

    会弹琴善素描爱读书,聪明内敛,童年的生活似乎影响了她以后的一生。

    少年早熟的奇才逸女

    七岁写第一篇悲剧小说,十四岁写《摩登红楼梦》,中学时闻名校内;在青春年华便写出空前绝后的凄艳、苍凉、直透人性深处的佳作;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腾空而起,成为文坛上的一代骄女,名噪一时,誉颂八方,成就了一段文坛传奇。

    而她笔下没落家族的群像描写,显得格外触目;她写芸芸众生中最广大的负荷者,并于这些最普通的俗事中现出人生悲凉的深刻意义;她突出描写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群体,刻画地苍凉到令人惊恐。《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一部部作品带给人们饕餮盛宴,却也是她对自己人生的解读。她冷静到冷漠,将生命的底部翻过来给我们看,也给她自己看。

    超凡脱俗的冷漠女子

    印象最深的,是文中一次次对爱玲服饰的描述。她喜欢一切有质可感的东西,喜欢有刺激性的颜色,审美上的实感使她喜欢“临水照花”,穿衣别具一格。在那个时代尽管女性学习西方追求新文明各种洋装层出不穷,张爱玲却凭自己的设计与气质脱颖而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惊艳了岁月。她懂得美,欣赏美,却又对世人的称赞处世不惊而超凡脱俗。

    但是她又是极其冷漠的,当然这种冷漠是出于她不知如何面对,很多时候她更乐意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及时享用生活。她的人生态度是实际的,无害于他人的自私的。因此她能清醒地去观赏落日黄昏,并于绵绵细雨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愉悦。远远地,仿佛一个倾城女子从民国烟雨中款款走来。

    不卑不亢的爱恋

    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令她后来倍遭争议。她对政治不明不白,却也对胡的风流韵事不清不楚,恋爱中的她显然像个单纯的孩子,经历父母失败的婚姻,她的心理多少是有阴影的,所以轻易就被下了蛊,可惜遇到的不是对的人。但是在这段感情里,她还是那个独立的张爱玲,不卑不亢,该退则退。

    再后来,她遇到了她的精神家园—赖雅,三十岁的年龄差反而促成了他们的灵魂唱和,而三十岁之后的她,风华绝代,恰如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

    张爱玲自三十二岁离开上海后,便再也没回去过。在美国有过清贫的生活,在香港有过幸福的学生时代和后来重回时的感慨,四十岁后的她,沉淀风韵。她早年的照片是张扬的,有着睥睨一切的意味,而到了四十岁,那双明亮的大眼里透出忧郁,有了悲怆的气质。

    晚年的她大隐遗世,一切从简,回归自然,照片里,虽银发满鬓但精神矍铄,一双眼仿佛看破红尘,宁静淡雅。读至此,便不忍继续翻下去,剩下的薄薄的纸张只怕是对她风烛残年的勾勒,曾经多么骄傲的张爱玲啊,在异国孤寂地死去。

    我于半旧的书页匆匆浏览她传奇的一生。读不透的张爱玲,如同一团谜,一片雾.她的作品穿越时空,愈久弥香。而她本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恰如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uv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