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是这样的,如果你在做一件和大家利益相关的事儿,而对方却不以为然,那么,好像做成这件事也觉得没什么好值得高兴的。相反,要是完成不了,自己倒先生起自己的气来。人可真是个奇怪的物种。一方面渴望人与人的交互关系,另一方面却又极其容易倦怠和冷漠。大抵是期待回应更像是对孩童时期的弥补。也说不好,被期待着也常常感觉压力巨大,只是怎么说呢?这种时候,好像真正在对抗的除了压力还凭空多出了一份期待落空的后果。人是脆弱的,情感是脆弱的,信任也是如此,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如此,却往往耽于瞬间的感受。这样的“阴影”可谓影响至深。
所以,后来就知道了,在事情尚未开始之前就觉得烦躁、不安、抗拒,以及迫不及待地想要转移话题,想要回避,以及近乎本能的胡搅蛮缠。然而,事后多半还是会觉得不安、不自在,像是做贼心虚,偷来的终究不是全然属于自己的。自然,这样一来好像就不得不去做些什么来平衡心理,然后勉为其难地再次回到那个期望里头。实际上,怎么说呢?这种时候期望早已消融,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但隐隐的还是有之前期待的影子。是故,再去行动反而如履薄冰、束手束脚,依旧小心翼翼,害怕搞砸了,还是会害怕失望。其实,这时候与结果如何已经没多大关系了,更像是某种认识到错误之后的补救。这时,心里是知道的,是亏欠的,是心虚的,是期许着这事儿尽快过去。但,很可惜,大多数时候的期望都需要立刻做出回应,“及时反馈”的设定也好像可以直接和态度挂钩,事情如何,结果如何,自然也都有其相应的反应,主要看你在意的程度,越是在意就越是无法忍受等待,就越是忍不住想要去干预乃至于插手,这可真是件扫兴的事儿。这样做并不会觉得自己被拯救了,反而是变得容易多疑,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又或觉得对方可能如何如何失望。但,似乎忘了,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个期望。我是说,无论怎样的期望都会有下一个,下下一个,也总是难免失望,更不可能一直叫人满意。
也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有了所谓的“拖延症”,也有了所谓的“偷懒”,更有了所谓的“消极”,倒像是和状态、人品、人格直接挂钩了。这可真是天大的误会。毕竟是常人,拖延也好,偷懒也罢,又或消极,我是说,这些东西可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存在,更多时候,我的理解是,本身就是强加于己身的事儿啊。对方不满意自然就有了不满的情绪,那是用一种自洽的发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罢了。如果顺着对方的话去思考,如果试图去证明什么,如果只知道服从,不仅很容易走不出来,更重要的是因为只是情绪的产物,你却企图通过行动去证明,又或在言语上纠缠,这就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了。可能,最后终究有一方会妥协,但你很难说,代价是什么。
其实,讲真的,顺从也没什么的,关键是这种顺从一旦得到你行动上的支持,又无可避免地被指摘。你错了,不,是结果不满意那就是你错了,又或你按照对方说的去做。可很多时候对方已经全然站在了高处,又能指望对方切身体会什么呢?他的目光只盯着目标看,你企图再去动摇什么也就难了。
我从小就被这种感觉支配着,偶尔配合也换不来什么赞赏、认同、欢喜,更多的不过是又一次的期望,期望更多;一旦对抗,那就连过去的付出也一并被抹除了,看不见的付出就等于没有付出,所以被记恨着,被动的也有了诸多“毛病”。有时,也想自甘堕落,你说有就有吧,反正你总是会说的,也总是要被说的。我所知道的是,一个习惯性挑人毛病的人,你就别指望对方会去反省什么,更别抱有任何的期望,尤其是从对方那儿期望什么。他只顾着期望,是看不见别人的期望的。
也别说什么是相互的,连提都别提。因为一旦提出,他只会想到你是在质疑,你是在对抗,你是在争夺控制权。哪怕,你对于这些丝毫不感兴趣。别忘了,人的“镜像反应”往往作用于负面而非正面。因为什么呢?负面的东西,自私这玩意儿,尤其是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很令人不舒服的存在,所以,这种时候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会格外留心自己在意的,会格外介意自己的损失。而美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也通常对此没有任何设限,通常只会期望越多越好。
但这是个可怕的存在,也是后知后觉。以往我会觉得上限越高,下限也越高,如今细细想来,应该对上限保持在适可而止的范围,才更容易守住下限。否则,惊喜啊,也就不再惊喜,只怕是会沉溺其中越发不可收拾,关键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意外猝不及防,过去的一切就被轻松打破了。这玩意儿就像投资,都知道投资有风险,但多赢几次好像就给人一种自己在变强的错觉,实际上,概率还是一样的,只是在胜利时常常想不起这一点。及时止损呢?不,如果你无法对胜利做到适可而止,在需要及时止损时你只怕也会因侥幸心理而错过上岸的时机。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在乎结果的,却对过程置若罔闻,对于开始更是无所谓的态度,这也挺不可思议的吧。言外之意是,如果你说人生是一场体验,但是对于细节却丝毫不在意,好像也就不知道在体验个啥了。我是说,如果你在意什么,最好是不要只在意什么。就像如果表达爱,就不能只表达爱。
网友评论